記得有次我和我的mentor Dr. W 討論實驗進度時,有個有趣的對話。

  • 我:我想朝這個方向做,這樣我只要做完A,再做B,就可以得到初步的實驗材料。
  • W:這樣你覺得要花多久時間?
  • 我:我剛翻過步驟,A兩天,B最快三天,這樣一個星期就可以完成了
  • W:剛開始時間不要估的那麼緊,我兩個禮拜後來看看你的結果吧
  • 我:兩倍的時間?? 有必要這樣嗎?

最後因為A出了點小差錯,加上B重做了一次,我還真的花了兩個禮拜才完成這件事,於是事後我們有了以下的對話:

  • 我:W,怎麼會想到要估到兩個禮拜?
  • W:你第一次做這件事情,一定要花時間失敗和熟悉狀況。如果我們如果把 “搞清楚狀況+失敗重來+反省休息”,一定會花超過原本預估的時間。根據我的經驗,順利進行的話,大概也要花上原來預估時間的兩倍才能做好
  • 我:喔喔,學到了
  • W:排程排太緊只會降低自己的彈性,實驗中遇到各種突發狀況都很正常,一定要留緩沖時間出來,這樣即便你出了問題,其他人也才有時間了解和修正。

於是乎 “兩倍定律” 就這樣誕生了


除實驗的執行以外,實驗方向的決定也需要有兩倍定律的意識

比方說我設定要往A方向去做,那我的時間估計可不能只有純執行的部分。倘若我將兩倍時間考慮進去:

  • 那現階段展開這個方向是否適合?
  • 我是否要設立一個A方向的停損點?
  • 或是同時展開B方向的研究?

那我在考慮實驗方向時,我就能降低很多時間上的風險;實驗本身的風險已經夠多了,請好好用兩倍定律幫你去除時間的風險,畢竟風險的堆積不是相加,更可能是相乘或是指數型的

Take home message:

當想規劃某個實驗方向時,實際執行所花費的時間通常是直覺設想的兩倍
---------------------<<兩倍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