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部落格導航、進修資源點這裡

這一篇文章擷取自最全面的讀研究所攻略:從研究生入學到畢業的10個範疇(2023.09.02更新)的10個部份,希望能協助你快速找到在這個主題下的文章,同時部落格內也準備了推薦給研究生的學習與研究資源 (2023. 08. 13)

有了實驗規劃,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執行實驗、調查,在這其中我們會做許多 “中間處理”,一直重複循環到寫論文畢業為止。這些中間處理可能包括:

  • 加入新實驗、新實驗設計
  • 修正假說、廢棄題目
  • 評估數據好壞
  • 處理意外狀況或bug
  • 決定接下來怎麼做


首先,你會在實驗中獲得許多的數據,你必須先評估這些數據的品質,才能決定要不要根據這些數據做決策。你可以從顯著差異、精密度兩個概念評估研究數據本身的品質,兩者的詳細介紹在以下文章中:

若數據確認可信,那先恭喜你獲得一個可用的論文素材,但這個素材的價值有多高呢?我將在以下文章中詳細介紹:

[實驗設計] — 我的實驗數據有價值嗎?學會從這3點評估研究成果的價值

成果的學術價值也會受到領域共識的影響,這篇文章舉的就是生物學術界常見的例子之ㄧ:

用兩分鐘一次弄懂生物實驗中的 in vivo、in vitro 、ex vivo

隨著研究的進行,相關的論文、數據、曾做過的實驗設計都會逐漸增加,稍不注意就會管理不善。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可能會重複做過的實驗,或是做出完全對不起來的對照組,這其實都在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

我將在以下這篇文章中,說明用圖表整理從 “大方向的實驗規劃” 到 “小目標的實驗設計與成果” 的做法,協助你管理與比對你的辛勞成果

[實驗設計] — 實驗圖表好雜亂? 如何用4種圖表從宏觀到微觀的整理與呈現實驗數據

當然實驗中難免會出現意外,許多我們覺得應該 “正常出現” 的事也有可能不如預期,像是100度的水突然不沸騰一樣。這時我們就要除錯 debug ,排除障礙後才能繼續推進研究。

除錯是一門結合領域知識與經驗的藝術,因為每次的情況都不相同,常常要靠靈感、經驗與運氣來除錯,這也是研究生們感到痛苦、壓力的來源

我相信你們可能都有過以下想法:

“我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啊….”、“他明明就應該有反應的…”、“為什麼學長做得出來我不行….”

我也曾深受其苦,因此我找到了一套框架 “5M1E”,可以系統性的檢查 實驗過程 中的各項變數,讓你更有條理的發現可能錯誤來源,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用自己的研究實例說明5M1E的用法:

[實驗設計] — 學長,我的實驗有bug! 教你用5M1E框架在3分鐘內找到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