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上遇到專利的事情,真心覺得做這類型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細心特質。往往一字之差,諸如”吞”和”吞嚥”,就可能會影響到官司的勝負,不可不慎。

其實劃定自己研究範圍也是如此,畫的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畫不好輕則丟失貢獻/難以防禦(大多是後者,大家通常都不會刻意寫少),重則犯下已知用火/抄襲的大錯。

這篇來談研究範圍的剪裁

研究範圍是甚麼

你論文中一開始宣稱要解決的問題,你想解決他到甚麼程度,就是研究範圍。這可以囊括很多方面,像是限定用甚麼方法、做的規模等,凡是能被限定的都可以由你定義。

在研究範圍內畫定的範圍內才是你需要防禦的範圍,超出一開始宣稱研究範圍的問題完全可以不予理會,但是貢獻就相對地少。以這片文章的例子,我要談的是研究範圍的剪裁,那如何具體的書寫就不在我的範圍之內,完全可以不必在這篇文章著墨。

雖然研究範圍不是一個”硬性規定”,但是我們在設立研究問題、寫摘要的 “本文目的” 時其實就已經自然代入了,不可不慎。

剪裁研究範圍的方法

大體上不脫三個步驟:整理—調離—補充

整理

這部分是先理順並確定自己研究的主架構,確定 “主幹” 和 “枝葉” 後,才有所謂的剪裁

  1. 畫個心智圖,把有關係的部分都連上link >> 如果這個步驟link太多,則代表論述結構相當複雜,有可能是中心取錯了,需要重新構思或變換表述方式,具體方法可以參考金字塔原理的MECE法則 (之後再寫)
  2. 先濃縮到最原始的主幹,最好用一句話就寫完這一部分的功用,目的是檢視先後邏輯是否能在這些句子上緊密連接,這些”第一句”通常都能作為日後寫作的文章首句
  3. 根據”首句”功用,將後續補充說明的句子按邏輯順序排到後方 (補充資料、證據、意義等),並檢視細部到每個句子的表達意義
  4. 暫時找不到功用/意義的證據和句子先留起來等下一步

經過這些步驟,就能先有個初步的架構,通常下一步不知道寫什麼都是這部分沒做好

調離

  1. 將沒意義的句子/證據都先抽離整個研究範圍
  2. 檢視缺少這些部分邏輯主體會不會出問題
  3. 如果會,缺在哪裡? 重新回到上一步來重塑架構
  4. 如果不會,有沒有新的安排/詮釋方式可以讓它融入架構?
  5. 如果真的沒有,請勇敢地斷捨離! 沒有合於研究主體的證據只會橫生枝節,造成主體的麻煩及被攻擊的可能

像是X朋友想做利用細菌增加 某酸產量 的方法開發。先前曾與我提過除了主方法外,他想另外透過 “總鹼量” 來更加反應 “主產物某酸” 的產量,但是其實 “總鹼量=某酸+其他酸”,這就是一個不妥的例子。

  1. 他的邏輯主體就是:測定某酸的方法(確定能知道某酸的量)—N個生產方法的比較探討
  2. 他這一部分屬於前面的 “確定某酸的量” 的部分
  3. 在這一部分,他已經有主要證明方法了,這件事情做好只是錦上添花,不做不妨礙論文主體
  4. 這個證據除了 “確定某酸的量” ,並沒有其他用途,難以融入邏輯整體
  5. 這個推論本身就屬於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即便做再多證據強化這個論述都無法彌補邏輯問題,整體文章是有重大推論瑕疵的

因此,這個數據我建議她斷捨離,加進文章內反而會有被攻擊的風險 (應該是鐵定被攻擊的)

補充

  1. 檢視邏輯主體是否過於偏向某方面的陳述? 這個曼陀羅圖可以幫助你
  2. 檢視缺乏的數據和必要性,常常做到這裡會發現自己的框架相當薄弱哈哈,就乖乖看下一步吧
  3. 補上缺少的陳述和證據,乖乖補data吧

注意

  • 範圍框的過小可能會失去自身的新穎性、貢獻度
  • 範圍界定得太模糊不是好事,會造成誤解和刻意的攻擊 ex.探討
  • 先做好調離,把確定無用的雜質去掉後再來做補充,以避免邏輯上的混亂
  • 寧可寫的保守,也不要就沒把握的範圍引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