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週的寫作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語氣強度」對撰寫章節的重要性,這週就來細講何謂語氣強度,以及如何使用恰當的語氣強度在寫作中表達對數據、推論的肯定程度

關於論文寫作可以參考

語氣詞彙 & 語氣強度 是什麼

作者在論文行文時,可利用詞彙的運用暗中傳達作者的立場,這些帶有立場的詞彙稱為 “語氣詞彙”,由語氣詞彙所展現出的立場強弱、肯定程度,稱為語氣強度

看起來很文言,其實語氣詞彙也被廣泛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比方今天你想去吃巷口的牛肉麵,但你不確定他是否今天公休,你可能會說「不確定麵店是否有開」。

如果你是熟客,你很可能知道老闆的習性,可以更肯定的說「麵店應該有開/沒開」

當然如果你是麵店老闆,可以自己決定是否開店,那就是「今天麵店會開」

這些「不確定、應該、會開」就是語氣詞彙傳達出來的肯定與否就是語氣強度。在這個生活例子中,我們透過這些語氣詞彙,表達我們在麵店會不會營業一事上的肯定程度。

語氣詞彙的用途

一般做研究時使用的是歸納法,我們做了許多實驗、產生數據,想盡辦法用這些證據去「支持」我們的假說,就是使用歸納法的例子

然而歸納法並不具備演繹法的封閉性,因此歸納法永遠無法利用這些證據「真正的證明」該結論,我們只能説我們 “支持、強烈支持” 該結論。

這也是我們在[學術寫作] —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 什麼是 “論文”? 想寫好論文必讀的4個論文基本概念一文提到的,論文必須要有 “論“ 的成分存在,作者必須要告訴讀者他的證據是 “支持“ 或是 “強烈支持” 他的結論。

那我們該如何去判斷這項證據是 “支持” 還是 “強烈支持” 我的假說呢?

除了讓證據自己說話外,作者還能靠 ”語氣強度“ 表達作者對數據的看法與解釋。換句話說,我雖然無法證明我說的是對的,但我可以表達 ”我覺得多有可能是對的“

閱讀論文與學術寫作時,我們會檢視論述的語氣強度,來決定作者是否有膨風之嫌,因為讀者在讀論文時,無法像咪挺跟研討會般能直接跟作者討論,他只能用語氣強度判斷你在該論述的態度,尤其是在討論、結果、引言等主觀意識較高的地方,特別需要關注語氣強度的利用

如果使用過強/過弱、反覆的語氣,會讓讀者對作者的立場感到疑惑,有經驗的讀者更會認為作者缺乏正確評估成果價值的能力

我曾經聽過某位教授在學生報告論文時,提過 ”這種程度的數據也敢說 indicate,作者沒有sense,如果我是 reviewer 絕對讓作者拿掉,不然絕對不給過“,可想而知學術圈對語氣強度的重視

關於評估研究成果的價值可參考以下文章:

同樣的,我們在閱讀論文時也能透過這些語氣詞彙來判斷作者的肯定程度,從而斟酌他的數據可信度有多高。關於閱讀論文可參考:

如何利用這些詞彙創造適當的語氣強度

使用正確的語氣詞彙才能創造適當的語氣強度,一般是在動詞、形容詞、副詞三者中做文章

選用詞彙有兩個方面要考量:

用字的力道

用字的力道能直接表達作者的肯定程度,就好像前述的 「必定」與「應該」的肯定程度相差甚遠

在論文中最常見的就是may, might, indicate的例子

  • May代表可能,是最常見的用法,一般推測、做假說時沒特別要求時可以用may
  • Might雖然也能翻譯成可能,但might傳達的立場相當不堅定,比較像是「應該+或許+可能+八成」的這種強度,通常用在極不可肯定的推測上。
  • Indicate 翻譯成 「指出、表明」,看似平平但卻是語氣最強烈的字眼

因為「表明」一詞,其實意味著「就是這樣了,沒什麼能討論與補充的」,許多教授看到此詞都會亮起警示燈,將你的文章放大檢視。因此除非非常肯定你的論述完美無瑕,不然別輕易使用

此外,不同語氣的詞除了須慎選外,也不會一起使用,就如同一個人在同一件事上不會有兩個立場一樣

試想如果你看到「might indicate」這種敘述,作者想說的到底是 “might” 還是 “indicate” 呢?這個寫法容易造成讀者的混淆,是不負責任的寫法。

關於撰寫結果相關注意事項可以參見[論文寫作]—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如何撰寫結果 (Result)

態度的正反面

強度是敘述肯定的程度,正反面則是表明支持的方向。

用不同的詞彙敘述相同的數據,可以表達作者的態度,舉例說明如下:

  • 數據:失業率比上一期增加0.1個百分點
  • 正面:失業率僅微幅上升
  • 反面:失業率仍持續竄高
  • 中性:失業率增加0.1個百分點

對同一個失業率的敘述,三者運用文字表達了樂觀、悲觀、中性的立場,差別就在「僅、仍」兩個語氣詞彙

在論文中,我們一樣可以看到類似的操作,舉凡unfortunately、slightly、severely、strongly等都夾雜著作者的立場

下次在寫作與閱讀論文前,記得多留意語氣詞彙的使用,才能更好地體現語氣強度與探明作者的真實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