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論文先前以於許多文章中討論過,可以參考這篇整理文2. 起步:論文的閱讀、分析、收集、整理

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論文本身也非絕對真理。本週,想叮嚀新手研究生們的是閱讀論文時需要注意的三不原則

“不忘目的”:不能忘記自己看論文的目的

有些朋友們可能有以下的經驗:

努力認真的看完了一篇篇論文,字斟句酌、滿滿筆記、眉批標註,但是當問他們這篇文章在做甚麼或是你為何看這篇文章,卻頓時語塞。

這種情形的發生,乃因缺乏目的的閱讀所導致的結果。眼到心未到,見到黃金也會視而不見

請記得以下叮嚀:

看論文本身必然帶有目的

這會不會太功利? 所有事情都要目的成果導向嗎? 純粹吸收新知也不行?

非也,因為純粹吸收新知也是一種目的

念論文的目的多著呢,我們要明確自己念這篇論文的目的,才能根據不同的念書目的,決定不同的論文念法、關注資訊、涉獵深淺。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念論文目的,可以思考看看:

  1. 方法:我需要一個完成A實驗的方法
  2. 支持:過往是否有類似的論述可以支持我的概念?
  3. 背景:這個現象背後經過什麼樣的研究
  4. 關係:蘋果與牛頓之間似乎存在某種關係,我必須弄清楚
  5. 跟上領域新知:最近量子計算似乎很紅,他們最新的議題是甚麼?
  6. 純粹求知慾:我只是想接觸新東西,隨意看看

若是1的目的,我可能只需要看材料方法即可。若是4的目的,我可能要鉅細靡遺地看完相關文獻。若是6,我可能很輕鬆自在地看不懂也沒關係

若是用1的方法去做6的目的,只會念的很累且見樹不見林。反過來用6的方法去做1的目的,只會讓自己漫不經心的瀏覽文獻,不斷的將時間丟到水裡。

“不必全懂”:一篇論文未必要全看完看懂

新手迷思常常是拿到論文,從第一行第一字開始閱讀,不會的字劃線標記查字典,一句一句按順序慢慢閱讀,累得天昏地暗,最後收到指導老師說的 “你怎麼一週只看完一篇?”

其實,論文真的不是這樣看的

上一段提到,我們根據不同閱讀目的來決定閱讀論文的方法與關注點,這代表著並不是整篇文獻都是我們需要的部分,不需要的部分不必懂。

這可能會顛覆許多大學生以下朋友們的認知,我們拿棋類做比方就明白了

念課本就是圍棋,在固定範圍內誰圍的地最大最穩固就是贏家。這就像是以往課本的念法,唸完固定範圍,比的是誰在考試範圍內比較熟就行了。然而,讀論文應該是跳棋,需要的是在無邊無際的資訊中,盡快利用文獻輔助,讓你最快跳到對面的格子內 (完成研究課題)

這樣解釋,就能明白非必要情況下,從頭到尾念完一篇論文是很沒效率的。很多時候,我們採用的是交叉式閱讀,一下看看甲論文,一下看看乙論文,從甲論文中或許能獲得了解乙論文的資訊。在經驗足夠後,就能透過閱讀摘要與題目,就判斷出該文獻是否包含需要的資訊。至於各種目的的論文需要念到甚麼程度,開篇的閱讀學術論文兩篇可以看看。

所以,下次看論文前請先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是否能不看這段?這段對我、對文獻的意義何在?

“不全相信”:論文有可能是錯的

如同開篇所講,盡信書不如無書。論文本身有可能是錯的,尤其當牽涉到跨領域的知識時,也會發生一群大師全錯的事情

畢竟學者專長的還是在自身領域的建樹,學術鑽研的越深,視野就越窄,對於領域外的事情基本上就只是個有批判力的一般人

打個比方,一個生物系學生和一個植物逆境反應的專家,專家可能在植物逆境反應上冠絕全球,但是在動物領域上的優勢卻比不過學生(吸收了近年的重要發現),甚至會因為專家所學的是更舊的知識而產生誤判。

因此,閱讀論文時不要全信,要帶著 “他可能是錯的” 問題意識去面對論文的各項論述,以下是幾種問法:

  • 語意:這樣論述是否明確? 他要表示什麼?
  • 方法:我是否有能更說服人的做法
  • 邏輯:他可能怎麼錯、他的基底是什麼,假設有什麼?
  • 成果:結果會不會過度誇飾或有某種斷章取義?
  • 時序:他這篇文章多久了?是否有新發現未被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