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耗比概念可以協助你規劃實驗方向
J 博士班的研究題目是探討細菌A的某個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在入學後的短時間內,已經能夠順利用細菌A生產並純化得到該蛋白質
大家覺得一片看好之時,J卻對於後續的實驗規劃有些茫然
我與J討論後,發覺J並非是傳統上認知的卡關問題,諸如無法重複實驗、材料無法到位等,而是J當下有許多可採行的方向,造成他的選擇障礙
J正思考著許多的後續可能性,包括
- 優化這個蛋白質的純化流程
- 改善這個蛋白質的生產效率
- 多方嘗試養蛋白質晶體的條件
- 開發其他該蛋白質的實驗方向
讀友們可以試想若你是J,會如何選擇下一步?
以下提供我的想法
我首先確認J研究中的三要素(文獻),確定應該是個可行的研究題目後,便問了J以下的問題:
你現在做一次材料的成本是多少?
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我稱之為產耗比,以下我們來解釋
產耗比的意義?為何要懂
下從高中生科學班計畫,上到中研院士,只要是做研究,就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產生數據並作出結論/推論
也就是說,研究的過程是有時效性的,時間過了就只能延畢,六年條款過期了只能被炒魷魚。因此,在限定的時限內,有效率的決定先做什麼事情,是過好研究生活的要點
這麼說起來,研究其實挺像專案管理的。你必須管理個別方案的風險,同時在專案三角形中取得平衡,用有限的時間、金錢,做出可以交付的品質
而專案的價值在於交付成果,研究的價值在於交付數據
而實驗數據,來自於實驗材料。只有材料來源與品質穩定,才能做出一致穩定的結果,也才能根據材料量決定能做的實驗方向、實驗與其他的規劃
如果你的實驗數據能夠無中生有,那你可以跳過這篇文章。但是絕大多數的研究方式,都必須經過獲取材料的方式
- 比方說,J想要蛋白質來做實驗,它就必須要生產蛋白質
- 若你需要老鼠做營養實驗,你要養老鼠
- 即便你是做社會學研究,你也需要去尋找能填問卷的對象
因此,實驗材料的獲取成本與時間間隔就成為做研究的一大限制,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很難跨越的一道藩籬
一個生產一次材料便可以用一年的人,跟每週都要花時間生產與維護材料的人,注定在實驗方向的深度與廣度上,都會有顯著的差別,也限制了能做的研究類型
也就是說,在推進研究進度的同時,我們也要將實驗材料的庫存維持在安全的水平,才不會斷料
我們可以用很簡單的算式解決這個問題
產耗比是什麼?
現在主實驗消耗材料,生產實驗增加材料,我們可以透過約分簡單算出他們每天各自消耗/生產多少材料:
- 主實驗:消耗材料,消耗量/主實驗一次的時間=每天消耗的材料量
- 生產實驗:提供材料,產量/生產實驗一次的時間=每天生產的材料量
若是:每天消耗的材料量=每天生產的材料量,你就可以維持實驗材料的穩定
若是將 每天生產的材料量/每天消耗的材料量,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比值,稱為產耗比。
產耗比的意義如下:
- 大於1,你的生產週期比消耗週期快,產量過剩,可以擴張主實驗與研究方向
- =1,供需平衡,是最理想的
- 小於1,材料供不應求,得刻意排時間生產材料,或是優化產程
需要注意的是,產耗比並非越大越好。事實上離1越遠,代表的是供需平衡過度向一端傾斜,反而是沒有效率的象徵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在生產與消耗兩邊的增減實驗或增加利用率,來調整材料的供需平衡
實例說明產耗比的應用
我們以J的例子來舉例產耗比的應用
- 他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質結構
- 那能夠求得蛋白質結構的「蛋白質結晶條件探討」就是主實驗
- 生產蛋白質、純化蛋白質的工作,就是為了完成主實驗的生產實驗
假設J的供需關係如下(數字單純利於計算,未必符合真實情況)
- 一次主實驗:蛋白質結晶,要消耗10mg,一次主實驗3天,每天消耗10/3mg
- 一次生產:純化蛋白質,一次要7天,一次生產100mg,每天生產100/7mg
- J的產耗比=(100/7)/(10/3)=30/7
- 這代表J的生產速度已經遠遠高過消耗速度,他可以規劃更多研究方向,而非改善生產或做更多生產實驗
J的例子是個簡單的例子,只有一項產物與一種實驗去消耗材料,一般人不依賴產耗比也能平衡的很好
產耗比厲害的地方在於可以清楚地處理少量多樣的情形
打個比方,酵母菌雙雜交試驗可能會用到超過10種的培養基,而某些X培養基可能還需要像生物路徑一樣,先配好A液與B液,才能混合成能用的培養基。
這種混來混去的層級可能還不只一層,先前我配置的篩選培養基需要配
- 個別氨基酸10餘種=氨基酸混合液
- 氨基酸混合液+其餘培養基成分(5-6樣,也是混合液)=泛用培養液
- 泛用培養液根據用途,補上特定篩選劑或指示劑=篩選培養基
僅憑腦子處理這些供需平衡,很容易判斷錯誤而斷料,也可能會混淆個別料的量,而這有時是棘手的問題
以上面的例子,如果在實驗到一半發現篩選培養基用完了,中間只要任何一樣料有缺失,這次實驗就吹了
產耗比可以協助處理這種複雜情況,你可以由下而上(從3,最接近終產物的地方)依序算出產耗比,這樣你就能評估哪項料是限制試劑而需要多補充
注意:產耗比是流量概念,而非存量
我們想像實驗材料是存在水缸內的水:
- 生產:流入水缸的水
- 做實驗:流出水缸的水
- 水缸內的水:材料存量
當實驗材料用完了,就像水缸內沒水一樣,不能做實驗
但生產與水龍頭不同的是,水龍頭打開立刻就會有水,生產實驗可能要打開一陣子才有水(生產週期)
一旦在水漏光前水龍頭還沒進水,水缸就會乾掉(斷料),就得停工,這跟水龍頭的水量大小無關(產量、產耗比)
我們再拿J的實驗舉例,我將前述對J的分析貼過來:
- 一次主實驗:蛋白質結晶,要消耗10mg,一次主實驗3天,每天消耗10/3mg
- 一次生產:純化蛋白質,一次要7天,一次生產100mg,每天生產100/7mg
- J的產耗比=(100/7)/(10/3)=30/7
- 這代表J的生產速度已經遠遠高過消耗速度,他可以規劃更多研究方向,而非改善生產或做更多生產實驗
雖然產耗比告訴我們產量過剩,但若現在庫存=0,或是庫存小於7天(一次生產週期),J就會斷料。
這種中途缺料的問題,常發生在主實驗消耗大、週期短、生產週期長的情況,尤其要注意
1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