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過程中有許多不確定性,並非每件事都能合乎我們的推理預期,也常會有數據相互矛盾、研究停滯不前的時候。在成功前,研究者所看到的只有那未完的漫漫長路,何時是個盡頭?

身為研究生,常需要面臨是否要放棄題目的抉擇,是為題目的 “停損”。而停損的早晚好壞,會影響到研究的期程和畢業的順利與否,不可不慎。

那麼,今天就來討論 “題目的停損” 這件事。

何謂 “停損”?

先說一下我對停損的理解:當一個題目不再是好題目時,拒絕投入更多時間資源,以避免更多的機會與沉沒成本,該動作為 “停損”

只有好題目才有做的價值

對於 “好題目” 的定義則需要因地制宜。

商業上就是能賺錢的,學術上就是能發表的,研究生就是能畢業的。請注意,學術上的好題目跟研究生的好題目未必相同,能發表的不見得能讓你畢業,反之亦然。

如果是學術上說的好題目,那就可以用新穎性/原創性、貢獻性、可行性三個元素來判斷,唯有符合三項元素的題目方能稱為好題目。

三元素的細節寫於[選題與發想] — 這個研究方向能做嗎?從3個要素評估研究題目的價值,此處不再贅述。本文將著重於如何利用三元素來判斷停損的時間點,以下一一討論

違反新穎性:其他人做過、基底崩潰

新穎性意味著要是新的,有原創性的事物,主要有兩種情況會違反新穎性:

  1. 這個題目在做之前、做到一半時,發現人家做過了
  2. 關鍵的論述基底base被推翻(連續QA法)

第一種挺容易理解,第二種則是指因為新的證據、試驗、方法等出現,導致研究中關鍵的論述假設被推翻掉,那自然後續都無從論證起了,更別提新穎性。

違反貢獻性:無價值、新方法、過於競爭

做出的貢獻要足夠多,太少缺乏學術和經濟價值,不合算,大致有三點:

  1. 本身研究的貢獻太少
  2. 因為新證據、試驗、方法等出現,侵蝕到現行研究的貢獻
  3. 競爭程度過高,有多少競爭團隊在做這件事情(比方你查文獻發覺有三四個跨國團隊在做,而你們實驗室只有你一個那就趕快跑路吧)

違反可行性:不可實行的研究計畫

多麼精妙的計畫也都要能做才有意義,也就是可行性。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評估:

  1. 時間
  2. 資源
  3. 人力
  4. 能力

畢竟,如果連雞蛋都捨不得買那就別提紅酒了呢。可行性相當簡單,但也是三個因素裡面最常擋住我們前進腳步的因素

前些日子跟博士F正好也討論到停損,剛好用來說明 “可行性” 對 “決策停損” 的影響:

與領域專家博士F談 放棄題目 的實戰

博士F的研究領域市場變動環境相當快速,因此對於研究速度要求相當高,也常常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就決定題目是否有繼續做下去的價值,以避免後續的時間資源浪費。

題目的停損,對F博士來說是家常便飯,Let’s see a part of our dialogue


  • 我:既然這方面的題目相當困難,那博士是如何決定停損的時間點? 很有可能再多堅持一會就能得到結果,那博士如何區分 “真的做不下去” 以及 “對困難的逃避” ?
  • F:我們目標是市場導向,所以關鍵點一定是從市場開始。當我們評估到我們做出來時,市場已經有太多競爭者,或是市場的價值已經無法提供我們太多獲利,則我們就會立刻停損。
  • 我:可以理解成在某個未來預期時間 “市場價值會對你們來說會<0 的時候,停損” 這樣嗎?
  • F:你可以這麼理解。此外,還有另一個我們常考量到的因素。
  • 我:?
  • F:之前有個case是我們專案中需要的關鍵原物料和技術被完全壟斷,原來的實驗室掌握者關鍵物料的輸出,所以我們也沒有東西能夠拿來繼續優化研究
  • 我:關鍵原物料/技術/儀器被壟斷的話確實是挺無解的
  • F:這種還算是好的,比較令人扼腕的case是在實驗室時做的出來,但是想要往上繼續量產作 NPI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的時候出現問題,如果良率一直上不來,不符合具商業價值的低標,那也是要停損的。

我們再次回頭來總結一下博士F的說法和對應的類別:

  1. 太多競爭者,就是熱門領域的問題
  2. 商業價值不足,在學術界就是學術價值不足
  3. 時間因素,時程太趕,在學術界就是畢業/升等年限問題
  4. 關鍵技術/原物料/設備被壟斷,各種高先進的觀測儀器持有是學術界常見的現象
  5. 小量和大量批次的落差,這個就像是預實驗和主實驗的落差

好題目三要素框架下:

  1. 新穎性
  2. 貢獻性
  3. 可行性
  4. 可行性
  5. 可行性

下次,決定要不要繼續研究下去時,好好用三因素來評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