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二手引用
以往常聽到學長姐、指導教授、學術論理課程中無數次提到,無論是在寫論文或閱讀論文時,在引用論文時 “要追溯到最原始的論文“
這代表我們閱讀或撰寫文獻時,若需要某文獻的論述、論據,都要盡量追溯到最源頭的論文,查看原始資料再作判斷或引用,這稱為 “一手引用”,是比較負責任的作法
然而,有些論文的敘述其實已經引用過其他論文了 (換句話說他是一手引用),若我們直接引用就會變成 “二手引用”,這在學術上是不妥的行為,如果引用到自己的論文甚至有自我抄襲的可能,我們要盡量避免
關於抄襲可以參考[論文寫作] — 什麼是論文抄襲? 簡單的3步驟避免落入論文抄襲的窘境
用個例子來說明,現在有2篇論文A、B,其中A是原始論文,B是一篇review,而B引用了A論文的主要觀點。
如果我們需要A的論點,我們直接在文章內引用A論文就是一手引用,引用B就是二手引用。
如果我們在B論文中看到A論文想引用他的數據,千萬不能偷懶直接引用B,還是應該在B的參考文獻中找到A論文去重新審視,確定論述可信後再直接引用A論文
關於引用的細節,可以參考顏志龍老師的講關於引用的這篇文章
關於review paper的介紹可以參考[論文閱讀與評析] — 論文百百種搞不清楚? 盤點4種參考文獻的特性與適用場合
關於文獻的整理,可以參考[論文閱讀與評析] — 全面解析研究文獻的搜集與整理要點 (2023.08.03)
二手引用的損害
然而許多人或者貪圖一時方便,又或是過度信任前人的闡述而做二手引用,這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錯誤
這次來分享一個略久前發生的小故事
某日離開實驗室的路上,我與同事w討論著他研究上的瓶頸
同事W手上的研究計畫大多是參考一位領域前輩的著作,從實驗設計、結果判讀、參考範圍、討論方向都受到那位前輩許多的影響。
然而最近他的研究遇到阻礙,所以他正在思考突破的辦法,我給他的建議是先從頭檢視所有的假設與論述再做決策,因為這可以幫助他決定後續著手的方向:
- 如果找到有問題的假設、論述,那就有改變的突破口
- 如果沒找到,那也可以確認自己的立論堅實 (或自己看不出問題),那就得從外部的方向、文獻找突破口
過了一陣子,W既興奮又詫異地告訴我,他發現了前人文獻中的bug,並找到了可能的解套方向,過程大致如下:
回去後W重新審視先前的文獻,試圖從中找出突破口,這時他找到了該前輩的B文獻
W先前常參考B文獻的做法去設計實驗,其中前輩在B文獻中寫道有個關鍵的預測參數是某個倍數 (我們先當他是100倍)
所以W以往的認知是這樣的:
- 這個預測應該是固定的100倍,參考文獻是前人的B文獻
然而這次他重新回顧文獻,發現在B文獻的100倍底下有個參考文獻A,於是他重新將A文獻下載回來看,這一看不得了
A文獻確實有提到100倍的數字,但這是在當次實驗下計算出的結果,而且並非一個純粹的數字,而是兩個參數相除 (比方160/1.6) 的結果,而原作者在A文獻中完全沒提到100倍這個數字
換句話說正確得認知應該如下:
- 這個預測只是該次實驗的結果,更改條件可能會變
- 100倍只是一個約略的估算結果 (160/1.6),實際上應該要觀測的是160、1.6兩個參數
該位前輩的敘述,相當於將A文獻的數據做了延伸解釋,但在B文獻中敘明的原因不夠清楚,剛好碰上同事W沒有確認A文獻的原始數據,就發生了如此的事情
再次告誡,再次告誡,千萬別貪懶而做二手引用,到時基底怎麼崩的都不知道
關於基底,可以參考[思維框架] — 你的論述有根據嗎? 如何用連續QA法找到論述的基底 (base)
- 關於閱讀論文可參考2.1 閱讀論文
- 關於寫論文可參考9. 寫論文與口試、研討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