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開始寫論文了,跟同學X 聊了一下學位論文的內部結構應該長甚麼樣子

同學X 主張前面 introduction 應該要盡量多寫多討論,後面result跟discussion就加減寫寫就好了,畢竟前面introduction是最能生出篇幅的,並舉出漏斗型的寫作模式為例,說明前面篇幅大後面小是正常的。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


先來提漏斗型好了,這其實是先前文章提到的SPSE的觀念。在introduction中背景由大至小逐漸聚焦問題,最後終於到達作者想研究的題目,作者在此定位自身要解決的問題。漏斗型寫法的重點是在introduction,而不是為了充字數把introduction做大、discussion縮小。

我認為一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其實還是discussion內的篇幅,這包括著作者批判結果的能力、對領域的了解與比較能力、設計後續的能力,這才是最值得學習、傳承和對後繼者有幫助的地方。

做了result卻沒有相對應足夠的discussion,那跟叫一動作一動的取數工有何兩樣?


至於充字數這回事就更不該出現了,除非是跟自身研究相關,需要大力描述引用的數據/推理基礎,才有必要加大篇幅描述,否則很外圍的資訊其實直接引用即可,多寫都是廢話。學位論文本來就要求用字精準簡練,如果跟你研究無關的東西,放進來只為了增加篇幅,那這些話根本就不該出現在你的文章內

能夠精準簡練的表達研究內容,是作者研究能力的體現。沒辦法用文字直指核心的作者,對自己的研究題目想必也是了解不足的。

沒有足夠的discussion卻有關係甚微的introduction,那跟農場文堆砌資訊卻無解釋有何兩樣?


打個比方,假設我想講:

“X菌可被用於生物防治(論文1)、促進作物生長(論文2)、汙染移除 (論文3) 三件事情”,這是一個大背景 (大背景、小背景去看SPSE那篇),那我會這樣寫

X菌 has been applied in biocontrol, growth enhancement and bioremediation [1, 2, 3].

如果這只是你很前面的前情提要 (你的題目不是做1, 2, 3三種的,只是想說X菌很重要),那應該不需要多加擴寫,一句話就要解決他,而非把1, 2, 3都拆開來擴寫成三大段廢話


雖然碩士班因為種種因素,很難有相當全面的思考、實驗設計、實驗數據,但為了自己思考能力的訓練,還是要盡量避免無謂充填字數的事情。想要學習充填的話,工廠的無菌充填機器速度比人類快多了,絕對能淘汰你的。

要開始寫論文的各位,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