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論文時,發現論述誤導的重要性

在學術之路上,從眾多論述中尋找可用的證據及研究方向相當重要。然而,論述的品質良莠不齊,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論述誤導到錯誤方向。因此在研究領域或閱讀論文時,我們需要了解這些誤導的成因,以免受其影響。關於其他論文閱讀與分析文章可以參考2. 起步:論文的閱讀、分析、收集、整理,本文專注於誤導的兩種形式探討

誤導可由來源分為客觀誤導及主觀誤導。客觀誤導源自論述本身的邏輯和組成問題,例如論點、論據或論證結構的缺陷。主觀誤導則源自讀者對論述的外在主觀曲解,受情感、態度和認知偏差的影響,以下分別來看:

客觀誤導:論述的內在組成存在問題

在先前的文章[學術寫作] —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 什麼是 “論文”? 想寫好論文必讀的4個論文基本概念中,論述被描述為由論點和論據所構成,這讓我們可以透過檢視論點和論據來對論述做出中肯的評論。然而,若論述本身的組成存在瑕疵,就使我們在評論時容易受到誤導,也就是所謂的「客觀誤導」。

客觀誤導有不良基底、跳躍推論、片面論證等形式,以下分別解釋:

不良基底

所謂的基底是所有論述開始的源頭,也就是演繹法最開始演繹的位置。若從最開始推論的地方就使用不良的論據或有重大錯誤,並且在評估論述前沒有仔細檢視論據,自然會被誤導。基底的意義可參考[思維框架] — 你的論述有根據嗎? 如何用連續QA法找到論述的基底 (base)

使用片面或刻意挑選過的論據、實驗設計有瑕疵的論據都是這類型誤導的成因。詳細可參考以下兩篇:

跳躍推論

論據本身沒問題後,接下來是檢視論點與論據的關係。倘若論據與論點僅僅相關而不具因果關係,或是論據不足以完全支持論點,都會造成誤導。

片面論證

當論據 +論點沒問題後,我們得到了可信的單一論述,接下來我們要檢視串起來的邏輯鏈與整體的論述結構。

若我們只順著單一的邏輯鏈推理下去,並未考慮到整體的論述結構是否過於偏向某立場,則容易陷入片面論證的誤導中。看起來每句論述都很有邏輯道理,但無法看到作者沒寫到的事。

破解客觀誤導的關鍵在於加強批判性思考和嚴謹評估論述的內在組成。以下是一些破解客觀誤導的方法:

首先,我們應該仔細檢視論述的論點、論據和論證結構,確保它們符合邏輯和科學的標準。進行更多的事前準備工作,瞭解相關文獻和先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們評估論述的基礎是否堅實,避免因不良基底而受到誤導。

其次,我們應該避免過於急躁地從初步結果做出過度的推論。要耐心等待足夠的數據收集和分析,並進行多次實驗驗證,確保結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要訣是寧可小步穩紮穩打也要確定自己的每一步論據都能完全支持論點。

此外,我們應該全面考慮論述的結構和整體邏輯鏈,而非只看到單一方面的支持。確保在評估論述時,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整個論述的內部一致性,而不是僅依靠單一一條邏輯鏈支持。

此外,與其他研究者、同行或專家進行討論,能夠暴露出可能存在的漏洞或偏見,有助於提高評估的客觀性。

論文話術的根源也多是來自於客觀誤導,可參見以下:

主觀誤導:論述被讀者主觀曲解或篩選造成的

在主觀誤導中,人們可能因為情感因素、認知偏差、過度推論而產生偏頗或無中生有的論點,說明如下:

情感因素

人們的情感常常會影響判斷和決策的過程。當某個論點觸動了我們的情感,如恐懼、喜好或憤怒,我們傾向接受這些論述並忽略其他論述,這可能產生誤導。

認知偏差

由原先的思維習慣與慣性所產生的誤導。例如,確認偏誤讓我們更容易接受與我們原先信念一致的論述,而否定性偏誤使我們傾向於忽視與我們立場相反的論點。這些認知偏差可能影響我們對論述的評估和判斷,使我們容易被誤導。

過度推論

這指的是閱讀正確的論述後,在沒有其餘論據支持的情況下自行做出跳躍式的推論(甚至是幻想)所造成的誤導。

破解主觀誤導的方式只有一招:隨時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保持反思習慣,其餘無他。

兩種誤導的研究範例

兩種誤導在實務上都相當常見,尤其當研究者已對實驗結果抱有一定期待時,很容易產生多種誤導的綜合效應。這很容易讓急於畢業的研究生錯估形勢,甚至錯過放棄題目的時機。

假設有一個研究者正在進行一個實驗,他想探討某種新藥物對於治療特定疾病的有效性。在開始進行實驗前,他對這種藥物非常樂觀,相信它將會是一個革命性的治療方法。

範例中客觀誤導的三種形式

在這個案例中,研究者對於藥物的樂觀態度可能引發客觀誤導的三個形式:

1. 不良基底:

• 研究者對這種藥物抱有非常樂觀的態度,在開始進行實驗前可能未仔細檢視論據或評估論述的基礎。

• 假設在這個情況下,他沒有嚴謹地審查藥物的先前研究、臨床試驗或相關文獻,就將這種藥物視為革命性治療方法,這可能是個不良的基底,會影響整個論述的品質。

2. 跳躍推論:

• 假設實驗進行後,初步結果顯示這種藥物對一部分患者的症狀有所緩解,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明顯的改善。

• 在這種情況下,若研究者過於急於從初步結果推斷這種藥物將對所有患者有效,而沒有等待更多的數據來確認結果,這可能是跳躍推論的誤導。

3. 片面論證:

• 假設在整理實驗結果時,研究者只重點展示支持這種藥物有效性的數據,而忽略其他可能與這種藥物無效相關的數據。

• 若他僅提供片面論據來支持藥物的有效性,而未全面考慮其他可能性,這可能是片面論證的誤導。

範例中主觀誤導的三種形式

在這個案例中,研究者對於藥物的樂觀態度可能引發主觀誤導的三個形式:

1. 情感因素:由於研究者對這種藥物的樂觀態度,他對實驗結果產生情感上的影響。當初步結果顯示藥物對一部分患者的症狀有所緩解時,他可能感到興奮和希望,而這些情感可能使他更傾向於認為這種藥物是有效的,而忽略其他可能顯示藥物效果不確定的數據。

2. 認知偏差:由於他對藥物的期待和樂觀心態,他可能有認知偏差。確認偏誤讓他更容易接受與他原先信念一致的論述,即這種藥物是有效的。他可能更容易記住和重視那些支持這種觀點的數據,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反駁這種觀點的數據。

3. 過度推論:由於他對藥物的樂觀期待,他可能產生過度推論。即使在只有初步數據的情況下,他可能自行做出跳躍式的推論,認為這種藥物的效果已經被確定,並且對所有患者都有效。這樣的過度推論可能使他忽略了更多的實驗數據和其他可能的因素,導致對藥物效果的評估不夠客觀。

範例中破解誤導的方式

以下我們來示範如何一一破解這些誤導:

1. 客觀誤導的破解方法:

– 不良基底:在開展研究前,研究者應詳細檢閱先前的研究、臨床試驗和相關文獻,確保研究基礎充分可靠。進行實驗前應仔細檢視論據和論述的基礎,並避免輕率地對藥物效果作出極端評價。

– 跳躍推論:研究者應該耐心等待足夠的數據收集和分析,避免根據初步結果做出過於武斷的推論。要保持謹慎態度,確保結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並進行更多深入的研究,以確定藥物的實際效果。

– 片面論證:研究者在整理實驗結果時應全面考慮所有數據,包括支持和反對藥物有效性的數據、不同的實驗設計與思考觀點,並嘗試使用多種不同角度來驗證同一論述。

2. 主觀誤導的破解方法:

– 情感因素:研究者應試著保持客觀和冷靜的態度,不要讓情感影響判斷。在實驗進行和結果分析時,要嘗試將情感放在一邊,專注於數據和事實的評估。

– 認知偏差:研究者應該了解和認識各種認知偏差,並在評估實驗結果時時刻警惕這些偏差。與其他研究者一同討論結果,尋求不同觀點和意見,有助於降低認知偏差的影響。

– 過度推論:研究者在解讀數據時應該保持謹慎態度,避免過度解讀和臆測。將初步結果視為探索性結果,而非最終結論。確保實驗過程和結果的可重複性,並進行更多研究以驗證結果的有效性。

透過破解這些誤導,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質,做出更明智的判斷和決策。增加自己的批判思考能力也能使我們更容易察覺到這些誤導,可參考8. 批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