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研究題目是研究生生涯的重大分水嶺,好題目上天堂,壞題目就完蛋了,重要性不必多言。

如何選擇研究題目的相關文章

關於研究題目的選擇,過往有相當多的文章針對各角度做討論,整理於:3. 如何發想、選擇研究題目

部落格內另有關於論文評析、學術寫作、提問答問、研究發想、實驗設計等題材的文章,可以參考置頂最全面的讀研究所攻略:從研究生入學到畢業的10個範疇(2023.09.02更新),會持續更新

然則,初始拿到一個陌生題目,或是研究做到一個段落無路可走時,要如何繼續發展這個題目呢?

這類問題的根源是缺乏靈感發想的面向與方式,導致無法有系統的產生發展題目方向的靈感。一般認為靈感發想屬於藝術,很難教育與傳承,更難以系統化的說明。

今天這篇文章,我整理了近代幾位前輩大師的發想技術,並附上我自己使用後的感覺

以下排序按照姓氏筆畫,不分先後


多問為甚麼—李彥寰老師

追隨李老師的臉書日久,常會看到李老師認為 “孩提般的好奇” 與 “不停問為甚麼” 是增加學術能力、發想題目面向與針砭研究漏洞的好方法

Comment:我完全同意李老師的說法,好招

李老師所言具體化一點,就是我們先前提過的連續QA法,問到極致真能產生神奇的效用。

相關文章

場景與規律—花村太郎

花村太郎在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中提到,變換人的生活場域是激發新思想的妙招,並舉了兩個例子為例

其一,夏目漱石到英國求學,變換其存在場域,成功獲得新的思想源泉。

其二,某些思想家因其囚禁與顛沛流離的人生旅途,強迫變換環境,使他們產生新的解構社會視角

Comment: 有效,但靈感來的很不穩定。需要時常關注生活細節,並有轉換空間的餘裕 (比方有錢出國、有閒去換地方體驗生活),並非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條件。


花村提到的第二招發想術,乃是在已經產生的事物中尋找規律,以中文而言就是 “格物致知”

花村是在講述品詩家的眼力時寫到的,好的品詩家可以透過細查用字遣詞,看穿文字背後的結構組成,找到詩詞作者創作的規律,甚至能看穿作者一系列詩詞創作的依循準則。

Comment: 我覺得這招相當強大,不過看穿結構很靠悟性與經驗。想增加悟性的同學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觀察與類比—科學之路

科學之路提到善於觀察,並拿觀察到的A與已知B的比較,嘗試總結出異同點並類推的作法

Comment: 可以用的方法,不過原文自己都說類比很危險,容易出現意料外的事情,在執行類比前檢視類比中的代換語假設相當重要。這招的第二個缺陷是創意多而組織少,難以系統化的組織發想。你需要更熟練相關的批判思考框架以及批判意識,可參考:8. 批判思考

特性分析—彭明輝老師

彭明輝老師在研究生完全求生法則一書中和部落格都有提到這點,概念是透過比較諸多方法的適用場域、根本原理、各項重要特性的優劣勢等要素,來組合成新概念或用於舊事物的截長補短,可在推薦給研究生的學習與研究資源 (2023. 08. 13)中看到

Comment: 對於方法學優化的研究而言,這招既強大又簡明,一目了然,推薦。然而對於未知事務的探索 (像是在生物學中解反應機制、物理學尋找未知量子),這招就很難著手了

相關文章:

降維打擊—劉潤老師

劉潤老師是實業家,在商業上有卓越成就,他提到的創新方法強調利用新思維、新技術到舊領域做新應用,可以帶來全方位知識技術上的輾壓優勢,跨領域的應用也能激發出新的火花

Comment:這招的重點並非是降維,而在於 “跨領域”。一般研究生連自己領域都不熟了,使用此招有難度,但對於有經驗並博學的研究者而言,新技術的導入能產生一股不可阻擋的時代浪潮,絕對要把握,這點在彭老師的老瓶新酒部分也有提到。

相關文章:


無論是何種思維,都可以使用常見的思維工具來輔助思考,像是曼陀羅、九宮格、心智圖、頭腦風暴等都是被廣泛使用的發想工具,對於研究方向的發想也頗有助益

綜合各家所長—三才結構

看完這麼多發想方式後,下週我想來談談我綜合各家所長後,歸納出來的一套兼具創意與系統化思考的發想模式,也就是 “三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