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像中科學家就是一個人窩在實驗室閉門造車,然後藥劑爆炸

恩,完全不是這樣的,這樣通常只會重新發明輪子而已 (re-invent the wheel)

要避免閉門造車? 那就是今天的主題,與同儕討論實驗的重要性與方法

與實驗室同儕討論實驗的好處

維持與實驗室同儕討論互動的好處挺多的:

  1. 其實人在做自己的研究的時候做久了都會有盲點,也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然後整個研究就卡關了,同儕與你不同的思維或許就能解決你的盲點
  2. 多多與你的同儕討論你的實驗或者是幫他們解決他們研究上的問題,可以促進思辨能力的成長,就像武俠小說的門派中,總是會有一群醬油師兄弟姊妹陪著主角練劍一樣的道理。
  3. 同儕或許也知道一些資源可以協助你去解決你的問題, 比方說某個老師剛好有某隻菌株,某個學院可能進了一台新儀器剛好適合你等等
  4. 對理工學科而言,同一個研究室中所有人的研究方向,很可能就是研究室大目標的各個子方向。所以如果你能幫助同儕解決他們的問題,其實也可以幫助你更了解整個研究方向的全貌,有助你做綜合性的整理與突破

如何有效率的跟實驗室同儕討論

我覺得有三點:

  1. 明白大家在做甚麼題目,還有最近的進度,這是最基本的 (雖然許多人未必做得到)
  2. 問出具體的問題/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問題不具體就沒有答案,詳細請看 “如何提問” 那篇文章
  3. 實驗資訊和手上有的資源相互透明,同實驗室內就是同一條繩子上的蚱蜢,繩子斷了 (成果被先發表掉了) 大家一起沉

看起來簡單,不過需要對其他人題目的熱情、對多方面領域知識的熟悉了解、多面向的人脈資源,這對於研究者的進修要求相當高,也是少有人做得到這些點的原因。

然而同一個實驗室的同儕互相熟悉,討論不怕生,但是思維模式常常相近而產生侷限,因此只有與自己實驗室的人討論是不夠的。除了自己實驗室外,找同領域其他人討論可以拓展視野,並且增加自己的學術人脈圈,是學者成長路上相當重要的一步。

找其他同領域的學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參考 “研討會” 那篇的文章,由於篇幅此處按下不表

其他你能討論的 “同儕”

除了學者以外的其他人也很重要,這裡的 “任何人” 可能是廠商、可能是業務、可能是修水電儀器的、可能是系辦等等:

  • 研究所的環境其實很封閉,接觸到外界資訊的機會其實蠻少的,那些來拜訪你的廠商,推銷他們產品的業務還有系辦公室其實都是與外界連結的機會
  • 有些業務和廠商可能會來示範有用的新科技或者是儀器
  • 有些可能會提供你一些現在業界或者是其他進修的機會
  • 可以協助你了解說現在這些儀器耗材價位如何、進貨時間如何,不會吃米不知米價,對於自己未來要做成本管控或是時間管理都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