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被相同的事物浪費研究時間?

你是否碰過以下情況?

  • 與同儕討論研究時,想引用某篇文獻中的論點,但只記得文獻的存在,無法記起更多的細節與論證的前因後果。
  • 規劃新的實驗設計時,想參考以往做過的實驗,卻不記得實驗中某個特定組別的細節(藥品加了多少含量..等)

這些屢屢發生的事件,讓你得常常需要回去重新查閱文獻或資料庫,運氣差的情況下還不一定找的到原始資訊,文獻得重查、實驗得重作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假性復購的意義與損害

我認為這個現象可以用 “假性復購” 的概念來解釋,簡介一下 “復購” 的意義:

零售業中有個名詞,叫做復購率,意思是客人回頭再次購買產品/使用服務的比率,也就是俗話常說得回頭客。復購率越高,代表客戶再有需求時,越願意再次使用你的產品與服務。

由於復購率是長久經營與打造品牌的重點,許多業者致力於提升這個參數。

然而,有些客人的回購並非源於真正的需要這個產品/服務的需求,這時的復購稱為假性復購,有可能影響商家對於客戶需求的判斷

這些假性的需求,有時候只是為了攀比,有時候理由可能很瞎甚至沒有理由。比方說我買了一枝筆,但有天想寫字時不知道放在哪裡了,所以我又買了一隻同樣的筆。當我買新筆後又找到舊筆時,我只有1枝筆的需求但卻擁有2枝筆,我花在新筆上的錢就浪費了


在前述的現象中,我們可以同樣看到 “復購” 這個行為的出現,只是你所使用的貨幣並非金錢,而是時間:

  • 與同儕討論研究時,想引用某篇文獻中的論點:你覺得這文獻對你有用,想再次引用,因此你復購了這篇文章
  • 規劃新的實驗設計時,想參考以往做過的實驗:你覺得過往實驗有參考價值,想用來改良,因此你復購了這個實驗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這篇文獻、第一次做舊的實驗,那自然你需要付出時間成本去 “購買” 文獻中的意義、實驗數據,這時你確實有花時間購買文獻意義、實驗結果的 “需求”

但其實上次你已經看過這篇文獻、做過這個實驗了,其實沒有必要再花額外時間做這件事。就如同前述的買筆,重複購買同樣的筆(文獻)只會浪費你的資源 (時間)

如果文獻與數據整理做得不好、丟三落四,就像買了筆後隨地亂放,自然會增加找不到的機率,你就得花更多的錢去買筆(時間去找論文)

歸根結柢,假性復購是一個綜合結果整理與時間管理兩者才能解決的課題


解決假性復購的方法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有兩個:

停止 “只依賴” 大腦記憶

先前有研究做過人類的記憶曲線,闡述了以下現象:

  • 人的短期記憶消失得非常快,24小時內就能忘掉7成以上
  • 人要忘掉7次才會進入長期記憶

這些現象說明只依賴人腦記憶事情的遺失率相當高 (一般人很難刻意去記一篇文獻7次吧),如果對於自己的記憶力特別有自信,認為可以依靠自己的記憶力去記住所有的細節,那必然會忘記的

我也是屬於記憶力好的類型,早年曾因為興趣將字典單字背下來。但是在許多實驗的設計、多條研究路線的展開、許多數據的重作、許多文獻的閱讀後,幾年下來我發現真的會忘記某些早年的實驗細節,甚至更糟的是將記憶中兩個實驗的細節搞混 (還好有建檔糾正了我)

因此請放棄,將記憶外包給工具們,可以參見 “工具” 條目下的文章與文獻整理的方法

此外,日常瑣事也會占用我們的記憶體,即便我們不想起這些瑣事,他們也會像手機的背景程式一樣,在無形中佔用著心智記憶體,在干擾大腦思考的同時加重記憶遺漏與混淆的現象。你可以利用evernote、trello等各種行事曆、排程、協作軟體幫助你管理這些瑣事

相信我,不必記憶瑣事真的會讓大腦靈光許多

意義與濃縮

最好的記憶方式,就是只記憶必要的東西

請在留存與記憶某件文章與數據前,想清楚他們對你的研究有甚麼意義,能不能忘掉他?

只有忘掉他後你會無法解釋研究故事的文章,你才需要留存。

若是確定要留存的菁英,請用最高規格的方式保存它,並記錄好以下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