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次我和我的mentor Dr. W 討論實驗進度時,有個有趣的對話。
- 我:我想朝這個方向做,這樣我只要做完A,再做B,就可以得到初步的實驗材料。
- W:這樣你覺得要花多久時間?
- 我:我剛翻過步驟,A兩天,B最快三天,這樣一個星期就可以完成了
- W:(微笑)那我們就兩個禮拜後來看看結果吧。
- 我:兩倍的時間?? 有必要這樣嗎?
最後因為A出了點小差錯,加上B重做了一次,我還真的花了兩個禮拜才完成這件事,於是乎我所體會到的 “兩倍定律” 就這樣誕生了:
一、什麼是「兩倍定律」?
在科研過程中,尤其是第一次進行的工作,實際完成所需的時間往往是預估的兩倍。這不只是悲觀預測,而是一種讓自己和團隊留有餘裕的智慧。就如Dr.W 在事後跟我說的:
「第一次做一件事,一定會花時間在搞清楚狀況、失敗重來、反省休息上。你預估一週,那真要做完,就是兩週。」
二、兩倍定律的背後邏輯
1. 預估偏誤與過度樂觀
我們常根據「理想狀態」來預估時間,卻忘了世界總是混亂的。
2. 科研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實驗變數眾多,每一個小誤差都可能導致整體延誤。
備用策略與資源調度:同時準備平行方向,避免全面卡死。有關實驗資源的預估可以參考[實驗排程] — 用 “產耗比” 概念簡單預估實驗備料週期。
團隊與導師溝通的彈性:減少來自外部的期望壓力,預期一週完成結果兩週完成,是延誤。預期二週完成結果一週完成,是超乎預期。
3. 失敗是學習的必要過程
第一次做任何事,「做錯」其實才是常態。
三、應用情境:不只是時間延長這麼簡單
兩倍定律,不只是讓你「多抓幾天」,它更是提醒我們在研究規劃上要預留風險緩衝空間,因為我們的研究規劃並不是只有 “執行” 部分,而每一步的時間風險不會單純相加,而是成倍放大:
研究規劃 = 預估 + 失敗 + 恢復 + 反思
比方說我設定要往A方向去做,那我的時間估計可不能只有純執行的部分。倘若我將兩倍時間考慮進去:
- 我是否要設立一個A方向的停損點?
- 那現階段展開這個方向是否適合?
- 或是同時展開B方向的研究?
那我在考慮實驗方向時,我就能降低很多時間上的風險;實驗本身的風險已經夠多了,請好好用兩倍定律幫你去除時間的風險,畢竟風險的堆積不是相加,更可能是相乘或是指數型的
五、Take Home Message
• 第一次做的事情,幾乎都要花兩倍的時間
• 留白不是浪費,而是讓你能在壓力之下喘息
• 實驗已夠難了,別讓時間也成為敵人
當想規劃某個實驗方向時,實際執行所花費的時間通常是直覺設想的兩倍 ---------------------<<兩倍定律>>
1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