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要結束了,應該有些進度快/運氣好的同學要實驗要開始收尾了。結束實驗專心寫論文前,有件很重要的事情:找出自己論文論述的base。

如果論文的base沒有打好就像大樓地基掏空一樣危險,指導教授和口委很可能從最初就質疑整個研究架構的必要性/正確性,從而推翻論文後續所有的演繹結構。

今天就來談談base的重要性和建立方法。

先談談甚麼是base

base 是你開始一段論述、一連串實驗之前的基底。我們根據這個基底為假設前提來做後續的演繹假設、推測、論證,到最後的實驗設計與數據整理。如果把整本論文當作金字塔結構,那base就是結構的地基,涵蓋所有論述的最基本假設,也是與舊有領域知識的連結點。

一般而言良好的base會有以下特徵:

  • 簡單基本,單因素。ex. 1+1=2
  • 明確的現象,ex. 水往低處流
  • 可重複性高 ex. 每天太陽都東昇西落

甚麼樣的事物、論述能當base

大致上有三個方向:自己找、人家說、常識與公理

  • 自己找:你發現了一個新現象,並且很嚴謹的證明新舊現象的明顯不同不是來自隨機誤差 (所以統計請學好),而且這個現象是可以多次重複的
  • 人家說:領域共識、前人研究可做為base,但仍建議自行確認是否可重複、前提假設能否一體適用到自己的研究
  • 常識與公理:太陽東昇西落、1+1=2屬於這一種,不過這種通常包含更基本的base (像是這是從地球上看),使用前一樣要檢視更基本的base是否可用

如果是 “自己找” 的base,遇到的阻力會相當大 (畢竟研究生菜,做出所謂的 “不同” 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先被challenge說是不是你哪裡出問題了),所以建議時間允許之下,盡量集中精力補強自己base的穩定性:

  • 增加重複性:多個批次證明
  • 增加歸納性:多個角度/方法證明,像是做了正面可行,那可以考慮做反面不行、反面翻回正面又可行
  • 排除非實驗相關的系統誤差可能:善用先前提過的5M1E法則設計實驗,證明base中描述的差異並非由品管問題造成

利用連續Q-A法找到base

這其實是商管上常用的 “五個為甚麼法” ,透過針對一件事情連續問 5次為甚麼,來達到強迫思考底層原因的功用,以下舉個小例子:

start:今天你出門前,看到工人正在挖地

  • Q1:為甚麼要挖地—A1因為要看到地下水管 (註1)
  • Q2:為甚麼要看到地下水管—A2因為水管需要修繕
  • Q3:為甚麼水管需要修繕—A3因為有人通報漏水
  • Q4:為甚麼有人通報漏水—A4因為極大程度影響到他們用水
  • Q5:為甚麼影響他們用水—A5這區用戶準備水塔容量小 / 用水量大

這個方法需要許多實作累積經驗,以下先提幾個基本注意事項:

  • 不一定侷限五個,重點是問到不能在分割出新的概念,有必要的話就一直問下去
  • 每一步驟拆解的越細緻,越能發現邏輯有可能出錯的地方。
  • 要注意Q-A之間的連結性,這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回答得不好容易發散問題
  • 當然也會有一開始以為不能分割,但隨著知識增長而發現新的分割點的例子。像是道爾吞曾以為原子是物質組成最小單位,但後續發現的質子、中子、電子等推翻了這個說法,這些情況都相當正常。.

(註1) 的地方,其實更細緻的回應應該是 “因為要把地下暴露出來”,這樣就可以發現很有可能工人是要看天然氣管,或是單純挖開地面,這就找到了A1可能是錯的/碰巧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