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式寫法能讓你輕鬆擬出第一份論文草稿


寫論文是畢業前的重要任務,但有許多研究生在這個過程中嚐到巨大的挫敗,讓我們來看一段研究生小明的例子:

小明是一位接近畢業的研究生,他的研究所早期階段被修課、外務、與研究題目無關的事務填滿,只有在接近畢業時匆匆熬夜做了許多數據與文獻出來。

1.好不容易終於開始寫作後,小明很快就陷入了一個反覆修改的迴圈中,他總是寫下一段文字,然後又反覆刪改。每寫出一段文字,就覺得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於是他又將文句刪掉。如此反覆折磨之下,小明總算是寫出了一些段落。

2.但更大的問題來了,無論小明怎麼拼接這些段落,他總是覺得自己的論文哪裡怪怪的,在敘述邏輯上或是文句使用上讀起來都不如期刊論文般順暢,而更令他困惑的是他找不到問題的根源。

3.小明嘗試著加入更多的實驗數據,調整敘事順序,甚至重新組織論文的結構,但這些新文字無法融入原先的段落中,反而使得原先的段落更加複雜與混亂,很多段落難以繼續銜接,但刪除重寫又不知從何下手,這讓小明陷入了困惑無助的境地

你是否也跟小明一樣,在擬定草稿時無處下手,好不容易寫出段落又難以組裝呢?

在本文中我將分享一個簡便的方法 “分離式寫法”,能井然有序的擬定最初草稿並有結構的加以延展而不混亂。這個寫作方式除了可以用來寫學術論文外,在一般的寫作上也是通用的。

關於寫論文的其他文章可以參考9. 寫論文與口試、研討會

分離式寫法的寫作步驟

先寫下自己目前能夠寫的題材

萬事起頭難,正如同小明在1.中碰到的 第一個問題就是 “不知從何寫起”。

總之,一開始先不要想太多,所有你覺得跟主題有關聯的東西我們都把他先寫下來,好好分類一下。就學位論文而言,可能跟我們主題有關連的舉幾個例子:

  • 研究、實驗數據,這是最基本的,拿來說明你作了甚麼
  • 過往文獻對題目的了解和批判,這也是最基本的。做研究總是要知道前人走過了甚麼路,就像故事總要有個 “很久很久以前……” 之類的話
  • 研究上的限制,在研究上、儀器上、時間上等等的遇到了甚麼限制
  • 任何的想法……,像是研究假說、推論等

在寫下這些想法的時候,盡量無壓力而隨意的發想,並且克制自己批判這些想法的衝動,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將自己對於這個題目的想法都囊括進來。

透過這樣的盤點,大致上對自己現在能寫出甚麼東西就有個底,也可以克服無從下筆的恐懼。

這邊整理一下對於盤點題材時有幫助的幾個章節:

擬一下最簡單的大綱

知道自己有什麼題材後,就比較不會無從下手。接下來我們就來解決小明在 2~3. 中遇到的問題:總是無法理順拼接段落時的違和感。

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沒有先用論文的總體架構檢視並分類自己的材料,這可能導致以下三點問題:

  • 題材可能放錯位置或漏寫,比方說將討論寫入結果
  • 將題材拆分或混亂的寫入某些位置,可能一半寫在目的一半寫在引言
  • 忽視缺漏的邏輯或是數據,導致小明在3.中還要繼續補充,並大篇幅的刪減2.中的文句

解決方法就是用論文的結構先行擬定簡單大綱,這個大綱的篇幅不用很多,大概一個點一兩句敘述就好了,目的是大概估一下自己的寫作方向,以及初步決定文章的大架構。

有一些方法如SPSE及金字塔原理也能協助你擬定論文的大架構,可以參考:

以學位論文來說,通常會包含以下幾點:

  • 為甚麼要做這個議題,他的重要性在哪裡?
  • 過往文獻如何探討這個議題
  • 我用了甚麼方法,得到甚麼結果
  • 我目前的結果能支持的論述

以比較口語的方式來寫就是:

  1. 某個議題很重要,但是目前還有進步的空間 (對應到引言)
  2. 以前的人們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們因為某些原因失敗了/沒完全成功 (文獻回顧)
  3. 我因為發現了什麼可能性,或許能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做了某些事情 (研究目的)
  4. 我執行實驗的方式,以及得到什麼結果(方法與結果)
  5. 我如何總結我的結果以及後續的展望 (討論、結論及摘要)
  6. 我參考了什麼文獻以及其他能輔助我說明的數據 (參考文獻、補充資料)

透過這樣的方式,便能第一步中的題材按照章節分類,並能再動筆前就用論文整體的觀點先行檢視。

論文每個章節的具體寫法可以參考9.2 論文各章節的撰寫原則

檢視每個大章節的敘事邏輯

確認每個章節的方向後,接下來就是 有邏輯 的方式來寫下每個章節的內容。這個部份我們會重複先前的步驟:檢視想法跟按邏輯排列順序,大致上的步驟是這樣的:

  1. 寫下自己對這個章節的想法、參考資料、研究證據或論述等,這邊跟第一步是一樣的,只是範圍從原來的大題目,縮小為一個章節的細節
  2. 將自己手上關於這個章節的材料進行排序,看看這樣的排序在論述是否合邏輯、每個寫作素材是否有更好的位置、是否有論述中暫時不需要的素材?
  3. 透過檢視所寫下每個段落的邏輯鏈,就可以檢視整篇文章的邏輯鏈是否完整,必須要注意的是 “段跟段” 之間的邏輯同樣不能斷掉!

基本上做到這一步時,應該可以明顯看出自己的研究中,是否有研究證據或是參考資料上的缺失,有的話就得趕快補上,你可以參考8. 批判思考的文章來檢視目前的邏輯有無跳躍。

舉個例子,假設這段要寫煮義大利麵的做法:

  1. 想寫煮水的細節、義大利麵煮幾分鐘最好吃等等,這是我的想法
  2. 調整一下寫作順序,應該是—煮義大利麵要煮水>>>煮水幾分鐘後下麵>>>下麵幾分鐘後起鍋最好吃。
  3. 或許我在2.時,我會發現我忘記測幾分鐘下麵最好,那我就得趕快補上這樣子

在處理這部分時可能會遇到 “不易判定數據間能否連結” 的問題,意思是我擁有的兩個數據在邏輯上的連結到底能不能成立?這可能有以下兩種形式:

  • 我的反應到底屬於正向還是負向? 因為我可能只有正向反應才能作為證據來支持我的假說
  • 我即便有正向反應,但他在研究上的意義強度是否能直接作為證據支持?

打個比方我有個螢光實驗,實驗組發生反應會產生螢光。

  • 對於第一項來說,就是產生多強的螢光,或是與對照組的螢光強度差多少,才能算是實驗組有差異?
  • 對於第二項來說,就是我做了這個螢光實驗,即便實驗組的光強度真的有變化,那他能直接放到我的論文敘事邏輯裡面嗎?

以上兩點的接受與否,除了客觀判定標準外,某些部分 (通常是第二點)需要看領域共識才能決定(比方說覺得一定要做到in vivo才能支持),這時你就得參考過往領域內的研究架構及套路來評估了:

到這一步完成時,基本上整篇文章已經完成一半了,每一章你都知道要寫甚麼,而章與章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邏輯又很清楚,那就可以進入下個步驟—寫句子的部分了。

依照先前邏輯來完成每段的文句

在這個階段才會開始將自己的想法們組織成完整可閱讀的句子,因為有了先前幾步將想法們按邏輯架構起來,比較不會有邏輯錯誤的問題。

基本上,只要按照前幾步的敘事邏輯,寫下完成邏輯所需要的文句即可。這個步驟比較需要作的事情,就是在骨架中加上一些 ”膠水句” 來使文章容易閱讀,像是蓋好了磚牆,總是要加上水泥凝固才會穩一樣的道理。

至於膠水句是甚麼? 同樣我們來看看上一段的煮義大利麵邏輯長這樣:

煮義大利麵要煮水>>>煮水幾分鐘後下麵>>>下麵幾分鐘後起鍋最好吃

插入膠水句後就會變這樣,粗體字是原來的邏輯:

煮義大利麵前,煮水是很重要的,而煮水的時間溫度對於義大利麵的口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才透過XXX方法去測試最好的煮水時間

透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很快的完成文章初稿了! 那我自己再以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來舉個例子,幫大家回顧一下

  • 先寫下自己目前能夠寫的題材
    • 分離式寫法重點是甚麼
    • 分離式這個寫法的具體步驟
    • 為甚麼要這樣寫,有什麼好壞處
  • 擬一下最簡單的大綱
    • 應該會按照步驟順序寫下來
    • 步驟有:寫題材、擬大綱、段落邏輯、文句本身、排版
    • 所以應該是以一個步驟的步驟內容,配上幾點原因、注意事項來組成的文章
  • 檢視每個大章節的敘事邏輯 (以第一段為例)
    • 步驟內容 (“寫下需要的素材”)
    • 甚麼是 ”需要的素材” 的舉例 (自己的研究證據與發想、前人的發現)
    • 一些注意事項 (像是請自由發想,不要有壓力,不要邊寫邊改等)
    • 到這個部分可以完成甚麼事情 (這樣大致上對能寫甚麼就有個底)
  • 按照敘事邏輯寫下完成邏輯所需要的文句
  • 排版、重點提示等細節

最後提醒

只是草稿,輕鬆就好,先不用過度糾結文字,草稿目的是為求 “之後不是從0開始寫,而是有個初步框架的東西來修改” ,之後慢慢改有的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