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先前的[學術寫作] —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如何撰寫引言 (Introduction),引言後的章節是材料與方法 (Materials & Methods),以下來探討該節的用意、寫法、建議與dont’s
部落格內另有關於論文評析、學術寫作、提問答問、研究發想、實驗設計等題材的文章,可以參考置頂的最全面的讀研究所攻略:從研究生入學到畢業的10個範疇(2023.09.10更新),會持續更新
其餘論文章節的撰寫方式可參考以下:
Materials & Methods 材料與方法章節的用意
材料與方法一章的目的是使讀者能良好再現作者的數據,並由研究方法來評估成果的信效度與學術價值。
那材料與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一節要寫甚麼呢?
論文作者在先前的引言章節中,已提出了領域的現狀與待解決的問題,因此讀者看到此處時,會期待作者提出能解決前述領域問題所使用的方法,以及配合方法的材料
也因此本節主要負責說明為收集到該研究的數據時,作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與材料,而這些材料與方法的內容可以相當多樣,舉凡材料選用、實驗組別、具體步驟、統計處理、評估成果的方式,都屬於本章範圍。
但須要注意的是為何選取這些材料、方法則不會在此提及,這是撰寫本節時常犯的錯誤
此外,由於做研究時方法與材料通常用到不只一種,因此正常情況下材料與方法的material、method兩字應為複數,這也是常見錯誤
書寫材料與方法章節:寫法 & 建議
本節相對死板,通常直接按論文敘事順序寫下來即可,有的教授改論文時甚至會直接跳過不看,所以盡量以好寫、好改、好查找為原則,以下是建議:
固定書寫格式
一篇論文內的材料方法通常有一定的脈絡可循,生物類的論文可能會有反應時間、反應溫度、反應條件等,社科類的論文則可能有受測人數、反應組別、統計處理等
在書寫時,無論採用何種書寫參數的順序,都盡量全部一致,比方都是時間、溫度、條件,別有些先寫條件,有的先寫溫度
重點在於在同一論文、不同試驗的材料方法間,格式若能統一,不僅書寫時容易複製,也容易檢查出漏寫的東西。
前後要能連動
書寫材料與方法時,注意前後兩個小節是否有在敘事上的缺漏,或是邏輯順序上讀起來很奇怪。通常這配合結果的順序來寫,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舉例說,我的研究有1,2,3三個試驗,每個試驗分別用了兩個方法。當我在寫試驗3的材料與方法時,就要注意前頭試驗2的兩個方法都有寫進去
Dont’s
在don’ts方面,材料與方法一節不像引言有限制篇幅,不會有特別的格式與要求,但仍有兩個提醒:
寫的細緻度是個學問
由於本節扮演SPSE中的第二個S, solution,則撰寫時應以他人能依文獻再現實驗為原則,所以至少要寫個概要,不應籠統帶過
然而我們不可能連使用哪隻手做實驗、攪拌棒拌幾下這種事都寫進去,因此我們必須在「鉅細靡遺」與「籠統帶過」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多數是寫到反應參數就差不多了,重點是寫出會影響到你實驗的參數,如果領域期刊有所差異,則以期刊為準
舉例而言,現在煮一鍋湯麵,會有以下的寫法:
- 太籠統:把麵煮熟
- 太細瑣:把麵從冰箱拿出來,用右手倒入麵鍋,然後….
- 適合:將麵放入滾水,反應20分鐘至麵浮起
之所以會說2.太細瑣,是因為煮麵無論用右手還是左手應該結果是差不多的,這就不必寫,除非你的研究是探討「左右手煮麵的差異」
如果使用的方法是參考其他文獻改良過來,或是直接引用的,可以直接在本節中說明 “這個實驗的方法是參考該文做的”,如此一來也可以減低冗贅度
別把屬於其他章節的部分寫進去
最常跟材料與方法混淆的章節是「結果」、「討論」兩節,後續再開專文敘述,先大致提下三者的差異
簡言之,「如何做試驗」的就屬於材料與方法,「做出什麼」、「結果本身代表的組別意義」屬於結果,這個結果的詳細意義、衍生、與文獻的連結就屬於討論。
將其他地方的內容寫進來開起來會很亂,而且會有重複敘述的情形,請盡量避免
關於spse可參考[論文寫作] —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什麼是SPSE架構?如何利用SPSE架構界定問題與寫作
關於discussion可看[論文寫作] — 論文的重點在introduction? 不,Discussion才是一篇論文的精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