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背景介紹

前些日子跟同事們交流了一下多醣的測試方式,聽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開啟了查案的興趣,let’s see the dialogue

  • 同事ABC:我們最近要研究多醣,正在查找定性定量的方法
  • 我:附近有個專門研究某種 “多醣X” 如何生理機能影響的實驗室,應該可以問問
  • 同事ABC:他們直接用酚硫酸法 (phenol-sulfuric acid)定量多醣X,純化的延滯時間定性多醣X
  • 我:!???
  • 我:酚硫酸是總醣,能直接這樣換?

Case 的問題所在

我先解釋一下甚麼是酚硫酸法

酚硫酸法 (phenol-sulfuric acid) 是透過硫酸將各種醣類 (單+雙+寡+多) 水解成 (單糖),後續在以單糖反應出來的糖醛繼續反應呈色的方法

透過該方法,可以定性醣類的存在,以及定量不特定的總醣集合 (單+雙+寡+多),但是無法了解 (有多少量的某一群的醣),

白話的說,這個方法可以知道有沒有醣類,可以知道有多少醣類單元。但是這些糖類單元是由哪一種數量的糖分解來的,各占多少比例也不知道。

若無其他更專一的方法配合,以這種方式來檢測 “多醣X” 的含量明顯效度不足,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先回顧一下目前多醣定性定量的參考文獻,有疏漏請指正:

A. 簡單作法:可透過測定該多醣的單醣組成,可用多糖 (自身或結構相近的多糖) 或是相對應的單糖 (須作轉化係數=0.9的校正) 拉標準曲線後做定量

B. 正常的作法:善加純化後,使用層析、質譜mass、NMR的配合來定性定量。

C 超快速法:酚硫酸,如上所述

其中 A. 屬於一種代換 (“多醣” 換成 “組成該多醣的單醣”),比原先的方法好一點,日常的確認可以用,要到文獻論述的等級也是要 B.的作法來做主要論證依據。

至於C. 酚硫酸也算是多見的作法,只是這個方法的本質屬於 “測某個好測的全體量,來代表特定產物X的量”,效度本身就低於A, B,因此在使用前我們必須考慮他的前提與限制。

一般捨AB取C類方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先看看X變化的大趨勢相信X很多,可以直接代表整個集合 (其他都小到可以忽略)。在這個例子中就是相信多醣的醣量很多,可以直接把其他醣的貢獻當作誤差,這是我聽過最多的 “看似正當” 的理由
  2. 沒有測定該X項的方法 (沒法/不準/太貴)
  3. 偷懶不想做、沒想清楚這件事、很相信學長姐就沒去思考背後假設的…..等

一一來回復好了

  1. 想要 “以全論偏” 是有極大風險的,如此轉換就必然有一個 “集合的量可以用來代表X”的量”的前提,但是至少要注意以下兩點可能會造成你的前提翻車
    1. “集合的量” 與 “X的量” 沒有關係,簡言之測了其實一個完全無關的量
    2. “集合的量” 與 “X的量” 有關,但是不穩定/不固定, “1+9” 與 “9+1” 都是10,但明顯不同
  2. 這是唯一可以接受的理由
  3. 不值一提

直接用直觀的例子來解釋,用定總澱粉的含量來考慮好了,澱粉剛好也是一種多醣

  • 首先考慮的一定是去測定 “澱粉本身”,如果沒有適合如此測定的方法再說 (上面的 2.)。
  • 用 “澱粉的單元組成(總醣),然後希望靠某個倍數去修正他” 屬於剛剛提到的 “1.”
    • 如果溶液內有澱粉酶amylase污染,把澱粉全部切成單糖雙糖
    • 定起來的總醣量也是一樣的 (因為只是被切小了)
    • 但很明顯 “總澱粉量” 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被切光了)。(1-2)

正確的做法,你要看是否有澱粉可以,你先用碘液滴滴看 (這方法屬於直接檢測澱粉有無的定性,信效度都足夠),然後再針對你手上的資源和要求去決定要打MASS或是直接檢驗組成單糖就行了。


Case的後續發展與啟示

一樣用捨AB選C的三個原因來看他們的選擇:

  1. 以全代偏,前提是集合的量可以代表X
  2. 沒有測定X的方法 (沒法/不準/太貴)
  3. 偷懶不想做、沒想清楚這件事、很相信學長姐就沒去思考背後假設的…..等
  • 如果是1. 那 “集合的量可以用來代表X” 這個前提也需要像學長一樣,用AB法自己去確認,明顯沒有
  • 很明顯不屬於2.的 “沒有適合方法”,畢竟學長已經做過AB給你看了。
  • 3.看起來是挺有可能的,不過A作法並不比C困難多少,應該是可以直接使用的,那為何要用一個效度更低的方式呢?

為了解到底屬於1. 還是3. 我又再次與同事A討論:

  • 我:那他們之前是如何知道要取這些參數的?
  • 同事A:聽說他們學長曾經有做A與B兩種做法先定性定量,並發現酚硫酸法可以一定程度代表
  • 我:那後續人們有繼續做A與B?
  • 同事A:沒有呢,他們挺相信學長的,就只做酚硫酸
  • 我:………..抓到了 (結案)

這次的狀況明顯是前人有用的A,B方式確效後才用酚硫酸法 “以全代偏”,學長立論的主要論點還是A,B兩個方法。後人為了方便照盤全收,並未檢驗這樣的代換是否能重現,自然就出事了。

表面原因是1,但是深層原因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