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應該都有在上下班時間搭過大眾運輸工具,而在台北的記憶裡,捷運應該是除了公車之外最常使用的大眾運輸工具。

捷運上的位置分成好多種,有舒服的座位、有可以倚靠的靠位以及只能依靠拉環的站位;能夠在上班時間坐到一個座位,那可說是一天之始的極致尊榮,大多數的人只能在眾多人潮的推擠碰扭之中,人懸一線的隨著車廂節奏浮沉。

不過呢,厲害的人還會發現,各種位置並不是像表面上分類的三種那麼單純。

座位有能靠著牆的、夾在人群中間的、博愛座位等等,挑選一個好的坐位可以讓你的早晨過的更加舒適。不過總體來說,坐著的人還是比站著的人們舒服不少,能在安頓好自己的行囊後,舒舒服服得看著站位的擁擠、推拉、不適和尷尬。不過對於座位者來說,倒也無所謂就是了。

站位的差距就更大了,在開門口側、關門側、一般的拉環位置和中央連接環道的位置。在開門口側是最辛苦的,在上下車時不但要面對前方上車的人們,還要顧及後方下車的人們,如果碰到下班人潮多時,人們爭相從車內硬擠出來的衝力,可是能把你的手機撞飛的。反之,在關門側和中央環道的位置就輕鬆多了,這兩個地方借助開門口側和一般位置的人潮做屏障,可以將源源不絕的人潮擋在區域外,留給自己還算舒適的空間。

基本上若非起終點站,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能挑的位置就是站位,不過我們即便在站位的,還是可以靠自己的一點努力、眼光和執行力,選到站位中的靠位,雖不如座位舒服,但至少讓我能夠有基本的搭乘體驗、有這段時間來打下這篇文章。

其實,做研究和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若是將車程當做一輩子來看,選的車次就是大環境,能待的位置就相當於家裡環境。差別在於平常搭車你可以等下一班車來賭找到座位的機率,研究或許也可以當作轉換方向,但人生就相當於重新投胎了呢~

但是,即便我們不能決定車次、不能決定車上現有的位置,但是我們還是能靠自己的努力和眼光,得到在同級別中相對舒服的位置,來完成這一次旅程。而如果你有好好念研究所,這些探測、分析、判斷、執行的技術都是學的到的,可以在你未來研究或人生決定中起到判斷的作用。

  • 找方向中的突破點:實驗規劃的方向
  • 哪個位置是站位、哪個是門前最擠最糟的位置:評估好題目的要素、整理實驗戰略戰術
  • 要花多少時間跟資源來做事情:時間管理、預實驗
  • 怎麼把事情做好做對,並且發現他可能有問題:5m1e、控制組、數字觀念、拆句法、增加做事效率的方法等等
  • 怎麼找人求救:提問的技術、與同儕的討論、一分鐘表達
  • 如何整理完善自己的想法:金字塔原理、SPSE、5W2H、SCQA、連續QA法,自己找blog內框架類的
  • 我現在做的事情,效果好不好:成果的評估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