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背景介紹

學弟P近日與其他實驗室合作,希望利用R1菌來分解汙染物質。根據對方實驗室的了解,R1菌的同種不同株菌R2可以製造F物質來分解該汙染源。

我剛好路過聽到同事X與學弟P的討論,便一同加入了對話,let’s see the dialogue:


  • 同事X:所以你下一步打算做甚麼?
  • 學弟P :我還在思考……或許再跟學長S討論一下
  • 同事X:那你有去看過R1是否會生產F物質嗎?
  • (加入對話) 我:Good question,同事X
  • 學弟P :還沒,我想R1應該會生產吧
  • 我、同事X:……………….
  • 同事X:那學長S讓你做甚麼?
  • 學弟P:採取各種不同濃度的培養液培養R1菌,看R1菌生產F物質的效果
  • 同事X:不對,你應該先用儀器檢測R1菌會不會生產F物質
  • 我:學弟P跟同事X都不完全對—

Case 的問題所在

我們根據學弟P的敘述來搭建此案例的基底結構圖:

  1. R2菌會生產F物質 (R2菌的基底)
  2. F物質可以分解汙染物 (F物質的基底)
  3. R2菌分解汙染物的方式包含利用F物質 (R2+F的一層推論)
  4. R1菌應該會和R2菌有一樣或類似的方式 (R1菌的基底)
    1. 生產F物質
    2. 利用F物質分解污染
  5. 承4,R1菌能分解汙染 (R1菌的一層推論)
  6. 所以我們應該討論不同培養狀態下,R1菌分解汙染的能力 (主論述)

可以看出3, 4, 5其實都有待檢視,舉幾個例子:

  • 3:R2有其他分解汙染方式?
  • 4:R1跟R2可以類比是個需要檢定的假設,是否正確都未知,拿來做基底很危險
  • 5:建立在危險基底(4)之上的推論就更危險了

學弟P並未檢視論述成立的前提,貿然往後續實驗做很容易出現失誤,前車之鑑:

同事X的論述確實有補齊4-1的部分,但還需要考量4-2及5。

Let’s continue the dialogue:


  • 我:(如上解釋)
  • 同事X:確實還需要顧慮到其他分解汙染的可能性,那你打算如何測F物質?
  • 學弟P:直接拿培養液來跑HPLC吧
  • 同事X:他不需要萃取???
  • 學弟P:我不確定,我再查查幾篇文獻
  • 同事X:培養液成分那麼複雜,多半是要萃取才能有效偵測的。你還必須比較不同方法的萃取效率,才能挑選出恰當的方法,這是你的當務之急
  • 學弟P:喔喔,好喔
  • 我:我補充一點,我覺得在檢視萃取效率之前,有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萃取效率是比較用兩方法萃取等量物質後,有多少含量的物質被成功萃取,本質上屬於兩定量實驗的比較,因此在實施前須確認其基底是否完善。

我們看看萃取效率的基底結構:

  1. 專一性、可檢測、重複性 (定性基底)
  2. 定性
  3. 儀器與濃度的關係,此關係可維持的範圍,即線性關係與線性區間 (定量基底)
  4. 定量 (基底為2,3)
  5. 定量實驗的比較 (4的一層推論)

使用標準品:縮減討論範圍到 “檢測F物質的能力”,排除掉R1菌的變數

外標法:穩固1, 2 , 3的敘述

內標法:穩固1 的敘述,並且能透過其他物質的正確訊號呈現,排除5m1e中有問題的可能性。


Case的後續發展與啟示

我:F物質的標準品與標準分析方法要自己先確立,並用其他物質做內標準品,詳見以下:

  1. 外標法:拿標準品配置系列濃度施打標準曲線,觀察重複性、可檢測性與線性區間
  2. 內標法:同管柱、相同流洗條件可一同添加的物質做內標準品,可一次排除5m1e中的所有問題

關於評估良好分析方法的幾個要素,之後也會以文章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