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這個blog,我是站長Joe,一個生物化學碩士。
這篇文章可能相當長,但我仍希望你能花時間看完,因為這篇文章將涵蓋這個blog中研究生從開始到畢業的導覽,相信能對你的研究生活有所幫助。
電腦與平板的右邊側欄有大綱可用,點選後可快速跳到文章內指定位置,手機版可以點選左側紅色的「index」,也可以將大綱拉出來
如果覺的大綱太長,可以點大綱框的右上角縮小
研究生,讀研究所的路上你需要一個更具體的路標
我寫這個blog的初衷是希望將研究所學到的知識傳遞給有需要的研究生們,主因是在研究所時,我閱讀了許多書籍和學習資源,向大師們學到了許多大方向與觀點,但我仍遇到以下問題:
- “這道理我知道,但我該怎麼用?”
- “那我接下來該做什麼?”
- “所以這算是個好題目嗎?”
最痛苦的是,我看似知道這些問題的 “回答方向“,但我還是不知道 “具體而言我該怎麼做”。比起這些大道理或高深抽象的術語定理,當時的我更想要的是:
- 具體的執行作法,最好是 “step by step告訴我該如何做、該注意什麼。
- 簡明的判斷標準,最好是 “我只要知道符合XX,我就能放棄這個題目“
- 系統的思考方式,最好是 “有一個逐步檢查、循序漸進又全面的思考方法,讓我發想或抓錯誤時不漏掉”
如果你也碰到了這些問題,也有一樣的想法,你並不孤單。
這就是我寫這個blog的用意:將這些抽象模糊的大道理轉化的具體、簡明、可執行的路標,希望讓後進的研究生們不再徬徨、不在相同的彎路上浪費時間。
獻給研究生們的研究所通關地圖
我將在blog中分享我的經驗與做法,比起教授式的說教,我更希望能從已畢業學長的角度分享經驗與作法,並用簡白的話語呈現基本規律與事物的本質。
希望你能透過這些建議、做法以及對本質的了解,能讓你在研究所生活中過的更輕鬆優雅。
這些經驗做法來自各式我看過的文獻、資源、經驗,不見得能完全引經據典寫得像學術論文一樣嚴謹,也可能根據專業領域、研究環境不同有所差異,我會盡量注意避免疏漏並保持中性的分享
這也算是拋磚引玉,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好的做法與觀念,我也很樂意討論學習並補充在文章內,這樣的良性循環也是學術討論的本質之一。
接下來,我將用宏觀的角度從開始到結束逐一介紹研究所的一切,從 “考慮要不要念研究所” 到 “口試完成畢業離校” 等共10項範疇,並在相應區段提供更細緻解析的blog文章作參考。
相信無論你是正在考慮讀研究所、正在攻讀或即將畢業的各種研究所階段,這篇文章都能作為一個導覽地圖,給予你對研究所的宏觀了解及適當的幫助。
以下是我想到並已撰寫完成的內容,如果你有想看什麼文章?告訴我吧~。正在優化的部落格內容&正在撰寫的部落格文章也會列在網站底部。
我也會持續補充有益研究生發展研究能力的學習資源放在推薦給研究生的學習與研究資源 (2023. 08. 13)
1. 念研究所前的評估、規則及準備:
念研究所是個重大的人生決定,碩士至少會耗費兩年的時間,博士則平均要五年以上的時間。因此在決定攻讀研究生之前,你需要評估自己想念研究所的原因,這可以讓你更容易選到符合人生規劃的唸書環境
1.1 評估是否要唸研究所
我在以下的文章中列了一些常見的讀研原因,希望能幫助你釐清自己的初衷:
大學部的訓練和研究所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果你還在猶豫是否要唸研究所,這篇文章中提供了一個能在日常中發揮研究所所學的例子:
1.2 如何事半功倍的唸研究所
在思考後,若你選擇繼續唸研究所,那我先誠摯的祝福你能到適合的環境、學到適當的能力,最後能順利畢業走向下個人生階段
然而在做出選擇研究環境,也就是學校系所之前,我強烈建議你先了解研究所的 “遊戲規則”,而非莽撞的直接考試與選擇系所教授。
為什麼呢?因為絕大多數研究生念研究所都是為了 “畢業取得學位” 而加入 “研究所” 這個遊戲。既然是目標為畢業的遊戲,那了解規則自然能事半功倍。
我會在這篇文章中講述研究生應往哪些大方向努力累積,才不會做一堆無用工,累得半死但所作所為卻被教授認為沒有價值不能畢業:
[大局觀] — 想畢業請先懂遊戲規則:從3方面分析研究生畢業應有的大局觀
雖說畢業很重要,但我仍建議你心中別心心念念只想著畢業,因為這對你的研究生涯是有害的,你可能因此忽略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可以參見以下文章:
[大局觀] — 我知道你很想畢業,但過度在意畢業可能事與願違喔
對研究所的遊戲規則有概念後,你便能有意識地朝該方向前進,我將在以下文章中說明 “具體“ 你能從哪些方面精準有效的加快研究進度
[大局觀]—想快速高效的從研究所畢業? 拒絕做白工,完全解析研究生畢業的關鍵4大重點
1.3 選擇教授及研究室
看到這裡想必你已明白,挑選一個合乎自己需求的研究環境至關重要,此時你便能結合唸研究所的動機一併評估適合你的指導教授、研究室。這兩篇文章能協助你評估指導教授的類型,並且在拜訪教授&研究室前做好準備
1.4 從學士到碩士系列:了解大學生與研究生,在心態及方法上的差異
這系列的文章預計協助大學生理解升上研究所後需改變的地方~
首先,大學生和研究生在修課上的方式、心態和策略很不同。理解這些差異能協助你順利過渡至研究生階段,並充分利用學術資源。以下是文章連結:
[從學士到碩士]— “修課” 對大學生與研究生的不同意義與策略 2024.09.14
2. 起步:論文的閱讀、分析、收集、整理
每個研究生都需要跟論文打交道,學會有效率的閱讀、分析、收集、整理論文的話,便能讓你的研究生涯輕鬆不少。
2.1 閱讀論文
若你先前沒有看論文的經驗也沒關係,我將在以下文章中鉅細靡遺、step by step的說明如何第一次看論文就抓到重點,並告訴妳該在每個步驟中做到什麼:
[論文閱讀與評析] — 第一次看paper就上手,最全面的論文閱讀具體操作步驟教學
看完前篇後基本上就能明白基本的讀論文方式,多熟悉後自己獨立理解一篇論文應該沒問題了。如果你在找關鍵論述或數據時遇到了困難,你可以參考以下這篇講述論文實用句型的文章,他將告訴你 “缺少哪種類型的論述,該去哪裡找”
[論文閱讀與評析] — 論文好長找不到重點? 看懂4種實用句型讓你快速找到論文重點
在更進一步的分析與評論論文之前,若你仍是閱讀論文的新手,請看以下文章的提醒,這能協助你提高讀論文的效率,避免繞彎路:
[論文閱讀與評析] — 新手研究生,讀論文前請牢記3個“不“
等到你更有經驗後,便能從標題和摘要中看出一篇論文的端倪。我將在這篇文章中教你用具體的步驟拆解標題,從而有效的達成 “看標題就懂論文” 的目標:
[論文閱讀與評析] — 如何讀懂論文標題?4個步驟教你只看標題速懂論文
2.2 分析論文
在你看得懂論文後,還需要針對論文做分析才能對你的研究產生意義。
你需要明白這篇論文寫得好不好、作者有沒有糊弄你、數據有沒有問題等,不然很容易盲目被作者牽著走,或是meeting上被指導教授電到飛起來。
首先,你如果能對 “學術研究如何進行” 有個概念,就能避免在分析論文時無從分析的窘況,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介紹一個基本的研究架構,說明一篇學術論文的常見組成方式:
[論文閱讀與評析] — 學會這4個步驟讓你輕鬆明白研究的基本架構
接下來,我將在這篇文章中具體說明如何仔細拆解論文中的論述,從而完成中肯的評論。
[論文評析] — 我該如何分析一篇論文? 細緻解析評論與分析論文中論述的要點
在拆解論述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受到主觀與客觀因素的誤導而產生偏見,我將在這篇文章中解析兩種誤導的產生原因,並以實例說明如何避免:
[思維框架] — 不想被論文糊弄? 你不能不知道的兩種論文的論述誤導形式
明白如何評論論述後,我想和你分享我遇過的一些論文話術,這些話術都試圖將自己的論文包裝的更完美,但這對讀者未必是件好事:你需要有能力辨識這些包裝與話術,這都將寫在以下兩篇文章內:
2.3 整理論文
在閱讀及分析完文獻後,我們需要將有用的文獻整理起來以供後續調閱、寫作使用。
首先,我要介紹碩士生最常接觸到的4種參考文獻類型,讓新手能夠迅速明白缺少什麼素材時,應該去尋找哪種類型的文獻,請看以下文章:
[論文閱讀與評析] — 論文百百種搞不清楚? 盤點4種參考文獻的特性與適用場合
而我將在這篇文章中統整 研究生搜集整理文獻 的要點,並提供一些新AI工具在文獻整理上的應用:
[論文閱讀與評析] — 全面解析研究文獻的搜集與整理要點 (2023.08.03)
同時介紹一些我所使用的閱讀與追蹤論文工具如下,純粹是個人使用習慣,並無業配:
3. 如何發想、選擇研究題目
確定用於畢業的研究題目相當重要,研究題目的來源可能來自於以下二種:
- 指導教授、研究計畫、研究室的前輩處接手的研究題目
- 閱讀文獻後,你會更加了解研究領域,並發現一些文獻無法解決的課題 niche,並進一步發展成研究題目
碩士班與部分的博士班會以第一種為主,而第二種則多見於博士班開闢新領域的學生,或是跟到新入職的助理教授。
無論你屬於哪一種情況、能否自己決定研究題目,我都建議你學會以下兩點:
- 如何發想組織研究題目
- 如何評估研究題目好壞
3.1 發想題目
即便你起初無法自己決定題目,但你可以用發想組織出來的題目作為備案,或是與主題目連結,這兩點都能讓你畢業更順利。
你可以結合前述的 “研究基本架構” 來考慮如何發想題目,如果真的不確定該如何開始,也可以先觀摩領域內的前輩是如何組織研究故事的,如以下文章的說明:
[選題與發想] — 不知道如何開始做研究?先觀摩研究領域內的 “套路” 吧
但尋找研究靈感則是一件很 “藝術” 的事,即便知道套路也未必能立刻產生靈感,我在以下文章中整理了學界、商界幾位大師的研究題目發想方式,以及自己使用後的心得供你參考:
[選題與發想] — 如何尋找研究靈感?各領域大神的研究題目發想術彙整與個人使用評析
最後我總結出了一套系統性的研究發想架構,可以協助你step by step盡量無遺漏的就目前所知進行題目發想,我稱為 “三才結構“,敘述於以下文章們:
透過這些發想術及三才結構,相信你能結合領域知識得到許多研究靈感。
3.2 選擇研究題目
但該如何評估這些靈感值不值得繼續花時間做下去? 畢竟我們的時間有限,一旦在爛題目上花過多心力,反而會讓我們無法花心思做好題目而無法畢業。
首先你需要知道選題的一般重點,以及如何評估題目的好壞,可以參考以下兩篇文章:
[選題與發想] — 如何選擇良好的研究題目? 解析選題的要點及須知
[選題與發想] — 這個研究方向能做嗎?從3個要素評估研究題目的價值
講白話就是你必須有能力評估 “這是不是個做不下去的爛題目”,當你發現這是個做不下去的題目時請你趕快逃命,別浪費自己的時間,真的想玩這個題目可以 “等你畢業後在做”,至於何時該放棄可以看以下這篇文章:
[選題與發想] — 我何時應該放棄這個研究題目?
研究領域也會隨著出現的時間逐漸成熟、完備,其中出現的研究題目類型與大家關注的重點也會不同,你可以結合這些特點來評估該選什麼樣的研究題目,詳見以下文章:
[選題與發想] — 我該如何在不同的研究領域選擇適合的研究方向
4. 如何做實驗設計
4.1 大原則與控制組
選完研究題目後通常會設計實驗或調查來確定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這部分就是大家常說的 “做研究”、“做實驗”、“推進度”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 “我們需要做什麼”,也就是所謂的實驗設計、試驗設計,設計一套預先要做的實驗組別、處理、相關的因子與水平等。我建議在規劃實驗前,先了解實驗設計的本質,才能明白 “自己究竟在設計什麼”:
我將在以下文章中說明實驗設計的本質:
了解實驗設計的本質後,便可以開始規劃實驗,一般我們會從 “訂定實驗目標” 開始,一般會建議簡單易懂為原則,可以參考以下兩篇文章的解釋:
有了實驗目標後就能規劃最重要的實驗組、對照組,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先提到對照組的意義、基本的對照組類型、一些取對照組的方法,待了解對照組的意義後便能更靈活的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 — 實驗中的控制組/對照組是什麼? 解析控制組的類型&設計適當控制組
對照組的設計是一門藝術,在條件上若有一點細微差異就會造成完全不同的數據解釋,因此若對照組沒調整好很容易會造成實驗對不起來得重做。
這篇文章提醒你這些小差異造成的偏差,以及你應該從這些方面檢視自己的對照組:
[實驗設計] — 別讓不起眼的小差異毀了你的實驗:請從這4個方面檢視你的對照組
再來我會在以下文章中,介紹最基本也最常見的實驗設計方式:完整設計的運作方式,協助你能編排出一個有組織的實驗設計set
[實驗設計] — 細緻解釋基本的實驗設計法:完整設計 complete design
4.2 預實驗系列
如果你的實驗規模比較大或步驟比較繁瑣,我會建議你在正式執行前先做預實驗來熟悉並評估可能的結果,我將在以下的預實驗系列內詳細介紹預實驗的意義、類型及應用場合
5. 研究執行中的決策與除錯
有了實驗規劃,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執行實驗、調查,在這其中我們會做許多 “中間處理”,一直重複循環到寫論文畢業為止。這些中間處理可能包括:
- 加入新實驗、新實驗設計
- 修正假說、廢棄題目
- 評估數據好壞
- 處理意外狀況或bug
- 決定接下來怎麼做
首先,你會在實驗中獲得許多的數據,你必須先評估這些數據的品質,才能決定要不要根據這些數據做決策。你可以從顯著差異、精密度兩個概念評估研究數據本身的品質,兩者的詳細介紹在以下文章中:
若數據確認可信,那先恭喜你獲得一個可用的論文素材,但這個素材的價值有多高呢?我將在以下文章中詳細介紹:
[實驗設計] — 我的實驗數據有價值嗎?學會從這3點評估研究成果的價值
成果的學術價值也會受到領域共識的影響,這篇文章舉的就是生物學術界常見的例子之ㄧ:
用兩分鐘一次弄懂生物實驗中的 in vivo、in vitro 、ex vivo
隨著研究的進行,相關的論文、數據、曾做過的實驗設計都會逐漸增加,稍不注意就會管理不善。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可能會重複做過的實驗,或是做出完全對不起來的對照組,這其實都在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
我將在以下這篇文章中,說明用圖表整理從 “大方向的實驗規劃” 到 “小目標的實驗設計與成果” 的做法,協助你管理與比對你的辛勞成果
[實驗設計] — 實驗圖表好雜亂? 如何用4種圖表從宏觀到微觀的整理與呈現實驗數據
當然實驗中難免會出現意外,許多我們覺得應該 “正常出現” 的事也有可能不如預期,像是100度的水突然不沸騰一樣。這時我們就要除錯 debug ,排除障礙後才能繼續推進研究。
除錯是一門結合領域知識與經驗的藝術,因為每次的情況都不相同,常常要靠靈感、經驗與運氣來除錯,這也是研究生們感到痛苦、壓力的來源
我相信你們可能都有過以下想法:
“我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啊….”、“他明明就應該有反應的…”、“為什麼學長做得出來我不行….”
我也曾深受其苦,因此我找到了一套框架 “5M1E”,可以系統性的檢查 實驗過程 中的各項變數,讓你更有條理的發現可能錯誤來源,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用自己的研究實例說明5M1E的用法:
[實驗設計] — 學長,我的實驗有bug! 教你用5M1E框架在3分鐘內找到可能原因
6. 研究所meeting:報告論文&進度報告
meeting是研究室定期召開的會議,教授會召集實驗室的成員討論研究進度、報告最新論文或是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許多研究生最害怕的就是meeting,因為猜不透教授想問什麼、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良好的呈現自己的進度&對論文的了解。
如果這時又碰到比較嚴格的教授、比較不著邊際的提問,甚至是比較刁難的提問,新手研究生可能就傻在台上無法回應了。
但別擔心,以下我將用一系列的文章告訴你:
- 教授想要聽什麼
- 該如何做好進度報告
- 該如何報告好論文
- 該如何提問及回答問題
- 該如何應對刁難你的問題
6.1 報告論文
通常剛進研究所時,教授會請你報告論文來了解你的狀態,也有研究室會固定組織journal club來提升成員的專業知識
或許你在進研究所前沒有報告論文的經驗,別擔心,我將用這篇擁有萬次點閱的文章詳解報告論文的具體步驟,手把手的帶領你學會報告論文:
[研究所meeting] — 第一次報告論文/報paper就上手! 最全面的報告論文實做步驟細解,讓你再也不怕meeting
當你學會了報告論文,你可以更進階的學習拆分論文的重點與細節,讓你在報告時更懂的拿捏該講的事物,以下文章將詳細介紹:
[研究所meeting]—meeting報告被說沒重點? 解析什麼是論文中的重點與細節
最後是我整理出的 “報告論文十大考古題”,只要你每次在報告論文前都詳細檢視,肯定沒有能難倒你的提問,請看以下文章:
6.2 進度報告
進研究所一段時間後,除報告論文外,教授會請你報告自己的研究進度,以下我將循序漸進的帶領你由小到大完成進度報告的準備。
初次報告一定相當緊張的,我會建議你在正式開始做進度報告時先做好一分鐘的短講準備,這可以減輕你的心理壓力,也能在教授路過突然問起時有條理的回覆,展現你的專業,具體方法可看以下文章:
[研究所meeting] — 口頭報告好緊張? 3步驟教你如何有條理、有架構地組織1分鐘短講
有了短稿後,你可以用SCQA框架整理出一份進度報告,詳細做法可參考以下文章:
[研究所meeting] — meeting 好可怕? 如何用SCQA框架簡單有效的做好meeting 進度報告
最後是我整理出的 “meeting十大考古題”,只要你每次在meeting前都詳細檢視,肯定沒有能難倒你的提問,詳細做法可參考以下文章:
[研究所meeting] — 不知道教授meeting上會問什麼? 全面解析meeting前的十大考古題
6.3 Meeting 的泛用應對技巧
meeting 是一個有互動性質的場合,也就是說無論是報告進度或是報告論文,你都需要與台下的聽眾互動,並回答他們的問題,相信這也是許多研究生最害怕的環節:怕被台下問倒。
我將在這一小節用以下文章,告訴你meeting上應對這些互動的實用技巧,協助你再也不怕meeting上的挑戰!
首先,有了meeting肯定會有提問與回答問題的環節,此處我將說明實驗室同儕間良性互動的好處,並教你如何精準地提出問題,並且在他人提問時優雅的回答問題,詳細做法可參考以下文章:
有了meeting肯定會有提問與回答問題的環節,此處我將說明實驗室同儕間良性互動的好處,並教你如何精準地提出問題,並且在他人提問時優雅的回答問題,詳細做法可參考以下文章:
- [研究生日常] — 詳解與實驗室同儕討論的重要性與收穫
- [研究所meeting] — 細解如何在meeting上有效的提問(ㄧ)
- [研究所meeting] — 細解如何在meeting上有效的提問(二)
- [研究所meeting] — 3個步驟學會優雅精準的回答meeting問題
如果你常被嫌表達不清楚、教授或學長姐難以理解你的回答,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解決表達不夠具體的問題:
[研究所meeting] — 被嫌 “我不懂你想表達什麼”? 用5個步驟具體的表達研究想法及論述
當然,並非每個meeting中出現的問題都是有意義的,有些問題只是天馬行空的妄想無助於推進研究,也有些比較誇張的提問其實是在刁難你。這篇文章會教你該如何辨識這些無理的提問,並良好的處理他們:
[研究所meeting] — 教你如何辨識與應付meeting上的無理提問
7. 時間管理及增進效率
前述我們提到了研究生要完成的許多事,像是讀論文、選題發想、實驗設計、執行與除錯等,這些都需要時間執行,這也考驗著研究生的工作排程及時間管理能力。
7.1 時間管理
首先,大原則是你必須學會為自己的代辦事項排出優先順序。以下文章講述了時間管理的大原則,以及我認為各項研究事務的優先順序:
這篇文章中將提供一些我的經驗法則給你,協助你預估實驗排程、實驗備料時會花費的時間:
7.2 增加工作效率
除了有限時間的管理外,我們也可以採取一些步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減少花費的時間。
研究生花最多時間在執行實驗上,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拆解自己做實驗的步驟,並針對性地提升個步驟的效率
[研究生日常] — 實驗好多做不完? 用3個撇步增加效率,提早離開研究室!
而研究生也常需要學習新的實驗技術,能越快上手新技術可以減少自己撞牆的時間,也會對自己更有信心,以下文章將告訴你如何快速學習新的技術,以及如何將這些技術寫成SOP供自己參考
最後,研究生也常作為助教或研究室前輩,帶領學生或學弟妹做研究,以下文章將分享我在擔任多種助教、帶學弟妹的一些心得想法,以及如何有效的傳承:
8. 批判思考
除增進領域知識外,研究所更重要的是培養高效的批判思考能力,以及嚴謹的論述過程。有這些思維訓練,除了能使你在研究過程中更加順利,也能在畢業後的人生中派上用場,這是我覺得研究所中最寶貴的一課。
研究生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就是 “批判思考”,這是後續所有思維框架的基礎,但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是否也常被坊間五花八門的 “批判思考法” 給混淆?
在本文中我將介紹批判思考的意義,並說明其實所謂的批判思考本質,其實都源自於“代換” 的。明白這點,我們便能利用 “代換” 這個概念來一次掌握這些 “批判思考法“。詳細做法可參考以下文章
[思維框架] — 什麼是批判思考? 如何利用 “代換概念” 迅速增進批判能力
那這個 “基礎“ ,也稱為base是什麼呢?我們該如何找到這個基礎,讓我們在論述時更有底氣呢? 我將在以下文章說明這些事情:
[思維框架] — 你的論述有根據嗎? 如何用連續QA法找到論述的基底 (base)
明白批判思考與代換的本質後,便能更有自信的檢視自己的論述。所有的論述都源自於一個 “最初的基礎” 而往下推論(即演繹),包括你的研究故事也是從一個“最初確認正確的基礎” 開始敘述與假設。
當你建立穩固的論述基礎後,就能夠站在基礎上進行推論,就如同你為高樓打下了地基後就能在陽台上種花種草。
想要高樓穩固,除論述基礎與每句論述本身外,你也必須檢視論述間的連結是否有充分的支持,也就是推論過程是否合理。
你可以從質化、量化、全面性三個方面評估推論過程的合理性。
所謂的質化指的是“邏輯串接有沒有問題”,我將在以下文章中向你介紹如何使用 “拆句法” 這個簡便的工具找出潛在的邏輯問題:
[思維框架] — 論文的論述落落長? 談如何用 “拆句法“ 簡便的檢視研究論述內的假設
所謂的量化則是 “數量的合理性”,這可以用量化思維來評估,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用許多案例來解釋量化思維的應用:
[思維框架] — 文章論述好空泛? 如何用簡單的 “量化思維“ 評估抽象的研究論述
所謂的全面性則是 “整體思考的是否全面”,這可以用許多思維框架來評估,像是先前提到的“三才結構”、“研究發想術”、“波特五力” 等,此篇文章中我再介紹 “5W2H” 在研究領域上的應用:
[思維框架] — 老生常談的5W2H? 拆解5W2H法在研究上的應用
當你從這三方面檢視過後,你可以從頭到尾依循這些步驟檢視,確保在自己研究的每一步中都有堅實的基礎,這樣一來你的論文、meeting、口試自然都相當穩固,詳細做法可參考以下文章:
[思維框架] —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從3方面談研究生如何精確嚴謹的看待研究與論證過程
能夠完全理解以上敘述的讀者,你們實在太厲害了,那我想更深入的討論 代換、研究、實驗等現象背後的本質:R0-R1,也就是差異。
以上所有我們討論的事項,本質都是 “五花八門的方式找出差異,然後進行區隔”,舉凡代換失效、對照組、顯著差異、實驗方法等等都是,讀者可以再仔細思量。
所以歸根結底,就是要找出差異。而R0-R1法則是專注於比對差異的核心方法,你可以利用這個方法更簡便的理解這一切的事物。
那R0-R1的基礎又來自於什麼呢? 是分辨和基準。我們透過確定一個基準點(在論述上就是基底),然後設定一個判斷準則(分辨的動作),來區隔出差異(也就是R0-R1)
詳細的敘述與解釋可以看以下兩篇文章:
9. 寫論文與口試、研討會
進入研究生生涯的最後階段,你將面臨寫論文、進行口試和參加研討會等挑戰。
我相信絕大多數研究生都是第一次寫論文、口試,會緊張、會手足無措、想逃避都是人之常情,我希望能用這篇文章陪伴你,讓你能先做好心理建設後再開始寫論文:
[學術寫作] — 論文不知從何寫起壓力大怎麼辦? 別慌,詳解寫論文前能幫上你的心態與做法
接下來,我將用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 系列,從頭到尾詳解 從論文的組成、擬架構、打草稿、到最後逐步完成論文的每個章節的寫法。
9.1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系列
首先,開始寫論文前要先明白自己在寫什麼樣的文章,他的要求是什麼,我將在以下文章中講解論文的特性與要求:
[學術寫作] —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 什麼是 “論文”? 想寫好論文必讀的4個論文基本概念
接下來我們可以開始擬自己的研究故事架構,簡單來說就是 “你的研究從開始到最後發生了什麼事”,你的論文必須講完這個故事。
你可以使用SPSE架構幫你明確研究故事中的 “起承轉合”,這樣能協助你在後續擬草稿、撰寫章節時不會偏題,詳細做法可參考以下文章:
[論文寫作] —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什麼是SPSE架構?如何利用SPSE架構界定問題與寫作
如果你因為數據過於散亂無章,難以整理出一條研究故事主線,你可以用金字塔原理嘗試整理出能用於論文的數據,再使用SPSE架構。詳細做法可參考以下文章:
[論文寫作] — 雜亂的研究數據寫不出論文? 用金字塔原理3步驟協助你完成論文大架構
梳理論文架構時,只能留下與論文主線有關的數據,避免加入突兀而不成熟的數據被口試委員或reviewer挑戰,這時我們得忍痛拋棄一些數據。
決定什麼數據該留下、什麼該拋棄的過程就稱為 “研究範圍剪裁”,在以下文章我會闡述具體作法,協助你降低在口試時被無謂挑戰的機會:
[實驗設計] — 哪些實驗我能寫入論文? 如何用3步驟完成研究範圍的選擇與剪裁
有了故事架構後,終於能開始論文草稿的撰寫,這也是我們真正開始動筆寫文章內容的時候,相信這時許多人都會相當緊張而無從下筆,這是很正常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step by step介紹快速有效擬定論文草稿的方法:分離式寫法
9.2 論文各章節的撰寫原則
有了草稿後我們將逐一撰寫論文的個別章節,每一個章節都有獨特的要求與內容,若是你能良好的呈現這些段落一定能讓口試委員刮目相看。
以下是我建議的撰寫順序,你可以隨你的喜好調整,我將章節拆分開來寫而非合併寫成一篇的原因在於,多數時候你只會一次寫一個部分,需要時再點開即可
- [學術寫作] —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如何撰寫引言 (Introduction)
- [論文寫作]—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如何撰寫材料方法 (Materials & Methods)
- [論文寫作]—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如何撰寫結果 (Result)
- [論文寫作]—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如何撰寫討論 (Discussion)
- [論文寫作]—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如何撰寫摘要 (Abstract)、結論 (Conclusion)
- [論文寫作]—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如何撰寫參考文獻、補充資料
在撰寫這些篇章時,你需要注意 “論文抄襲” 的問題,在這兩篇文章中我將介紹什麼是抄襲,以及如何簡單的識別抄襲、二手引用並避免他們
[論文寫作] — 什麼是論文抄襲? 簡單的3步驟避免落入論文抄襲的窘境
[學術寫作] — 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寫論文必須避免的二手引用錯誤
9.3 進階學術寫作
當妳寫完個別章節並把他們連接在一起後,你已經完成了論文的第一版,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先恭喜你!
然而論文不可避免地需要修改,這篇文章將告訴你該如何修改自己已寫成的論文:
做到此處可說是行有餘力了,你可以重複修改論文直到交稿為止。若你還想繼續修改論文,這裡給你些進階的建議:
你可以更集中的撰寫 ”討論” 章節,凸顯出你對研究主題的洞見與對參考文獻的熟悉度,詳細可參考以下文章:
[論文寫作] — 論文的重點在introduction? 不,Discussion才是一篇論文的精華
你也可以調整你的寫作語彙,使你的用詞更精準,並凸顯出你對這些數據的立場與信心,這會讓領域專家更認可你的專業,詳細做法可參考以下文章:
[學術寫作]— 寫論文時對數據沒把握?談如何用適當的寫作語彙呈現論文敘述
9.4 口試
如果你有需要參加研討會,此處也準備了一些研討會的介紹與分享:
[研究生日常] — 什麼是研討會? 解析參加研討會的準備事項與收穫
最後的口試階段,也準備了一份口試攻略大全給你,從最一開始的資料準備、應答、報告、答問都詳盡的解釋了
10. 研究日常的Case study 示範
最後,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碰過的研究案例,以及當時如何使用這些方法解決的過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 [Case sutdy] 細節決定成敗,實驗亦然
- [Case study] 1. 多醣案 — 以全代偏可行?
- [Case study] 2. —我相信菌只會做B物質
- [Case study] 3.—學長,我想畢業
- [case study] 4.—突變T基因很困難,怎麼辦?
- [Case study] 5.—你的標準曲線呢?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最後的你,都能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學業,並奔向更好的未來!
12 Pingbacks